翻译作为ー种语际间的交际行为,也是ー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ー种语际间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在这种语际间阐释活动中,关联原则当然也管辖着译者对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语码的选择。
(3) 假设检验的实证性研究——项对网络新闻实际翻译过程的访问调查
网络新闻有着与传统新闻翻译相同之处,也有其信息化的独特之处,而且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似乎可以解释这些异同点。作者尝试对30位从事网络新闻翻译的译者迸行有关其实际翻译过程的访问调査,以期验证义联现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
3.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验证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实际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也即,从事网络新闻翻译的译者在实践中是否遵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3.2 研究对象
共30位网络新闻翻译领域的译者接受了访问调査(为了统计计算方便,调查对象定为30位)。这些评者均有一年或以上从事网络新闻翻译的工作经验。他们均拥有学士或以上的学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合格的译者。
3.3 研究过程
Wolfgang Loerscher (1991:32-33)在《翻译表现、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Translation Performanc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一书中,指出知识的经验性积累过程,也即经验性研究,由五阶段组成:观察、描述、解释现象、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本次研究,也按照这五个阶段进行。
3.3.1 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
在网上阅读各类新闻时,作者注意到许多新闻都明显是翻译而来的材料,它们往往都直接附有如“ XX译”、“X X编译自 www...”等标签。而且,其中变译的形式占大多数。于是,作者禁不住问,“为什么网络新闻的译者选择这种特别的翻译形式呢?”一位从事网络新闻翻译回答了作者的疑问。她说她通常是先大概浏览一下原文的整体内容,再以此为基础重写出中文新闻。因为她的读者都是展览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只对展览召开的基本信息感兴趣,故而她重写的新闻只需包括展览的基本信息即可。 她还谈到,她可以在当前众多的国际展览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翻译。她所描述的所有这些实际翻译过程,似乎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