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从新译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2019-07-20 08:50:08    etogether.net    网络    



利用传统翻译技巧的框架,对不忠实翻译的表现层面进行详细的分类与归纳。但在当今的翻译作品中,不忠实于原文的现象比较罕见,例句采集相对比较困难。


人们对新译论中的一个领域,即原文文本的开放性,文本充满的未定性和空白点似乎研究较少。解构主义阐明了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翻译将过去当作当下,但事实上 “过去永远不会成为当下”。Ingarden ( 1973:251)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图式结构(schematic formation),由各种未定点(spots of indeterminacy)和无数个可以把握的确定点(determinations)构成。在任何限定的文学作品中,该图式结构无法消除。每一部作品原则上都是不完整的,总是需要进一步填补(supplementation)。 然而,就文本而言,这种填补永远也无法完成。Iser(1978: 169)也指出,“文本在于须要读者填补的空白。只要读者填补了空白,交际就开始了。”以上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了文本的开放性和未定性。既然文本是不确定的,有模糊点,译者自然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鉴于文本的这种根本性的特点,其“未定性”和“空白点”可能是译学研究的一块富油田,如大力开采,成果有望喷薄而出。


在汉语中,文本的未定性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汉语具有很大模糊性。“中国传统思维也非常重视悟性。汉语常常不是凭借严谨的形式分析,而是靠‘悟’出个关系来。我们也常常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直觉思维’……悟性往往导致语言中过度的模糊化。”事实上,汉语词性不定,少用连接词,语法“隐含化、模糊化”,因此汉语原文中的未定点与空白点尤其丰富。在汉译英中需要处理这些模糊现象,这时特别需要译者发挥自 己的主体性和阐释功能。不同译者可以主观地做出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译文都可视为是忠实于原文的。这方面的译例十分丰富。


迄今为止,理论工作者在文本未定性的翻译领域研究较少。笔者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显示,这方面的研究远远少于“译文不必忠实于原文”的研究。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翻译。例如,胡安江(2004 : 120)指出,“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通常是用来表达或增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的,文学译者在翻译处理这些‘未定点’时就不能不顾及它们潜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与操纵。”王建平的讨论没有局限于文学意象,还涉及了一般语法现象在汉语古诗词中语言符号层面的‘未定点’和‘空白’,尤其是人称代词的缺省(或者叫零位指称),是 常有的现象……尽可能按照译人语的表达习惯填充语言符号的空白,补缀语句成分的缺省。”


其实,在非文学类的翻译中也有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需要处理,鉴于非文学作品的巨大实用价值,这一领域值得大力研究。此 外,迄今为止尚无人具体讨论未定点和空白点可体现在语言的哪些 层面,尚未能像翻译教材对翻译技巧那样进行详细的分类与描述,因 而对翻译工作者的具体指导作用依然十分有限。近年来,对翻译技巧的研究受到冷落,有些翻译核心期刊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宏观理论上推介不指导翻译实践的西方新译论,在实践方面介绍系 统性较小的实用问题翻译(如法律英语翻译、影视翻译等),而对在翻译教材中起到系统性支撑作用的翻译技巧,基本没有创新的研究。 笔者认为,如能使用详细的翻译技巧分类来丰富某些宏观理论不失为走出译界困境的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翻译批评中“调査与统计”应用
下一篇:翻译批评学的孕育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