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翻译中的“对应”
2018-03-07 08:53:08    etogether.net    网络    



除词的多义性、模糊性外,导致双语不完全对应的重要原因是句法结构对词义的制约性。不论汉语或英语,词义都不可能不受到上下文的限制,语境使词义产生可变性,这一点在英语中尤其突出。汉语讲求“以词适境”也是这个道理。比如,“sophistical”(诡辩派的) 这个词在“sophistic reasoning”(诡辩式推理)中与汉语完全对应的, 但在“bemarveled at his sophistic wording”(惊诧于其措词之天衣无缝)中就是不完全对应了:原来“sophistic”是个略带贬义的中性词, 但“天衣无缝”则颇具褒义。上面说过最基本的也是最“小”的上下文是词语搭配,搭配的惯用法通常会将词语的完全对应变为不完全对应。比如汉语词“舍”(舍弃)与英语的“abandon”完全对应。但在未改变“舍”的本义的搭配“舍己为人”中舍”与“己”搭配,英语也就只能依据惯用法将完全对应的“abandon”改为不完全对应的“sacrifice”, “舍己为人”的对应式成了 :sacrifice one's own interests for the sake of others。可见,翻译中的对应原则还必须受制于目的语合格的句法结构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可读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对应让位于不完全对应的主要依据就是以合格的句法前提为准绳的可读 性。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论述的方法论的选择件原则。

选择不完全对应代替完全对应以保证目的语的可读性时,应掌 握以下规范:

(1) 选择必须在完全对应的语义范畴内调整择定,不能“言不及 义”,不顾完全对应词语的基本概念。

(2) 选择必须顾及可读性的诸项要素,如文体的适应性、含义明晰等。

(3) 只有在完全不可能找到对应式时,我们才能放弃对应转换的努力。

实际上,语际转换中的对应障碍是时时处处可能发生的。因力 常规只能是一种相对状况。我们的原则当然是尽力用对应的常规手 段解决矛盾。


3. 无对应

无对应也就是语际转换中的冲突式。在双语转换中,解决无对应的矛盾的方法有形译、音译及其他变通手段。

形译就是按原语词形及词音,原封不动地将无对应词移植到目的语中,基本条件是双语的文宇体系必须一致。如英语与法语之间的词语移植。由于文字体系迥然不同,汉英之间的形译是不可能的。 音译问题在汉英双语转换中比较特殊,它实际上属于双语缺乏对应时的权宜之计。



[上一页][1] [2] [3] [4]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跨文化比较与翻译
下一篇:《道德经》中英文对照欣赏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