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翻译工作和杂学 --- 吕叔湘
2017-08-15 09:45:22    etogether.net    网络    


要做好翻译工作,---请读者原谅我用这样的老生常谈来开始这么一篇短文章---必得对于原文有彻底的了解,同时对于运用本国语文有充分的把握(我不把学科内容算进去,因为,一、那是不成问题的先决条件,二、文学作品和一般性的论文很很难规定它的学科内容)。这两个条件的比重,该是前者七而后者三,虽然按现在的一部分译品来说,似乎应该掉个过儿。我是按原则说话,所以把大份儿派给第一个条件:因为一种外国语毕竟是一种外国语,要充分把握,即令只是了解而不是写作,也谈何容易。

了解原文的第一歩,不用说,是获得足够的词汇和文法知识。在原稿纸的一边放一本字典,另一边放一本文法,左顾右盼一阵之后才提起笔来写一行,---这,咱们不必去谈它,那不是翻译,那是开玩笑。

第二道关是熟语。在最近一两天之内有两位朋友来跟我斟酌译文 , 一位明友拿着“…and line their pockets by falsifying election returns (伪造选举结果,藉此牟利)”不知道怎么翻, 一位朋友把“But for all that he was a keen observer of …” 翻做“但是为了这一切,他是一个……的敏锐的观察者”,可是跟上文的意思不合;这是因为他不知道 for all that作in spite of that讲。这两个例子恰好代表熟语的两类,一类是摆出陌生的脸来的,一类是冒充老朋友的——后一类更危险,一不小心就要上它的当 (有人说,只有英文里头的熟语多;像俄文,文法虽麻烦些,熟语可比较少。我的俄文程度不够下判断,不过凭着关于语言的常识说,我不大敢相信;凡是有相当历史的语言,没有不包含大量的熟语的)。不过熟语是可畏而不足畏的,只要咱们不“掉以轻心”,就不会不发观问题,而手头有一本较好的字典,也就不怕不能解决问题。

以上是个陪衬,我要讲的是了解原文的第三道关,就是字典不能帮忙的那些个东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悝语方言,历史上的事件,小说里的人物,五花八门,无以名之,名之曰“杂学”就手头的材料随便举几个例子。

先来一个简单的。Jane Austen 的Pride and Prejudice 的第一章,常常选入英文读本,因之有好些初学翻译者用来小试其锋。其中有一句“Sir William and Lady Lucas are determined to go, merely on that account.”往往译做“威廉爵士和路卡斯夫人……,”中国读者一定把他们当作不相干的两个人。译者要是熟悉英国贵族圈子里的称呼习惯,他一定会翻成“路卡斯爵士夫妇……。 ”

再来一个比较曲折点儿的。有一位明友翻译拉斯基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论语》德语翻译欣赏
下一篇:勒菲弗尔翻译论点的介绍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