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翻译,自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阁,就是要迎合译文读者的口味,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从这个意义h讲,旅游翻译所追求的应该是译文的读者效应,是原、译语间功能的传递,不应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况且,在旅游翻译中,我们所说的异国风光、文化异彩是指译文传送的信息内容,而不是陌生新奇的语言形式,更不是展示异国语言文化特质的场所。试想,读到的文章诘屈聱牙不知所云,还哪来前去观赏的欲望?可以说,读者效应是旅游翻译力求获取的目标,更是旅游文体“呼唤”功能和交际目的的要求。
作为一种以译语文化为归属的应用型文体翻译,旅游译文更应顺从译语文化环境的规范和标准,使译文让读者乐于接受并能雅俗共赏。因而,从“目的论”原则出发,旅游翻译理所当然应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感受(即一种换位思维),充分考虑旅游文体的特点和功能,在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发挥译文的优势以增强感染力。旅游翻译虽然也会涉及到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旅游文体的特殊功能和交际目的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译文中过多展示语言的异质性差异。
因而在策略的选择上,旅游翻译多以“归化”为宜,尽量减少文化信息交流中出现的障碍,着眼于汉、英旅游文体风格上的差异,在译文表达上扬长避短。例如,英语的景物刻画直观清晰,语言简洁,以善用形象鲜明的metaphor(隐喻)见长;而汉语则讲究诗情画意,声律对仗,以喜用大量的连珠四字句铺叙而著称。 面对二者不同的优势,译者决不可津津乐道于原文形式,“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是应该灵活应变,各展其长,充分发挥译语优势,使译文符合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取得译文预期的交际效果。因此,纽马克认为,在对这类文本进行翻译时,译者有权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有权用“讲究的”句法结构去替换“笨拙的”句法结构,有权摈除任何“不合译文要求”的“含糊晦涩”、 “歧义”以及“同义反复”等语言现象,有权更改文本“个人言语方式上的怪癖”。例如;
例1. 峨嵋山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距成都156公里,走高速公路需1,5小时。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 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蜂,东瞰莽莽平川,// 气势雄而果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 //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锦绣峨嵋》
原文表达文辞优美,声情并茂,诗情画意盎然,极富感染力。但英译文若照搬这种形式,势必行文臃肿不堪,华而不实,严重破坏英文的美感。要想实现译文的“呼唤”功能,取得相应的读者效应,就只能根据英语旅游文体的特点,从原文篇章整体中找出译文表达所需的实际内容,用英语见长的表达,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甚至调整篇章结构进行有机整合,表达出译文读者期待的景点信息来。试译:
上一篇:旅游翻译增译技巧
下一篇:辩明“虚实”,突出“信息”功能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