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欧洲汉学:探寻中国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因素

发布时间: 2019-05-22 15:06:54   作者:郑 彬 方莹馨 李 强 暨佩娟 王云松   来源: 神州学人网   浏览次数:


  “孔子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胜雅律看来,“见贤思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些流传千年的思想理念,其精神价值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对当下亦有可借鉴之处。


  “比如在西方,一些人在学习非西方文化时不够认真全面,对非西方文化缺乏设身处地的体验。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体现出中国开放的哲学思想注重自身修为的培养,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胜雅律说。


  胜雅律说,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能看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定长远目标和计划,“这是中国的谋略智慧的一部分,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更好地从阅读中了解中国”


  ——访德国波恩大学教授、翻译家马海默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强


  波恩大学教授马克·赫尔曼(中文名马海默)是德国知名的翻译家,翻译过刘慈欣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前不久,他受邀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参观。与20年前去过的藏区相比,马海默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那里的藏族、羌族、汉族等不同民族交融而居,和谐相处,同时保留着各自建筑、服饰和饮食的特点。


  “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越多,对中国了解越深,就越难简单概括出中国是什么样子。”马海默说。现在当别人问他对中国文学是什么看法时,他会回问一句:“你指的是哪一类文学?”


  马海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涉猎之广,从他的翻译作品名录可窥一斑:从严肃文学到通俗小说,从现代诗歌到漫画作品,甚至中国国内一些鲜有知名度的作家的作品,他都翻译过。


  马海默解释说,和有些译者专注于特定领域不同,他更愿意接触不同的作者和题材。这既是他了解中国的方式,也使他能尝试各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类型,成为翻译“多面手”。


  在他看来,翻译是一门交流的艺术。作为译者既要关照原文,也要考虑德文表达习惯,要能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体系之间自由切换。忠实于原文但又要有二度创作的意识。这种过程对马海默来说既是痛苦也是享受。他在翻译时,会尽力避免自己的个人色彩,但也不会完全照搬原文,而是深切体会原作者风格各异的语言,再用相应的德文去还原叙事,力图让德语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


  马海默举例说,很多中国作家在小说里会使用双关语来表达幽默。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翻译,德国读者不一定能理解。“我会从德语中找出一个与之对应的双关语,也许它与中文双关语的原文用词完全不同,但德国读者能够体会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要求译者有足够的德文写作功底。”马海默是德语文学专业出身,这为其做好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