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欧洲汉学:探寻中国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因素

发布时间: 2019-05-22 15:06:54   作者:郑 彬 方莹馨 李 强 暨佩娟 王云松   来源: 神州学人网   浏览次数:


  当前,不少中国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当代诗歌的多样性。柯雷认为,西方读者喜爱阅读中国当代小说,希望借此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体现了小说的“资料功能”和对时代的“记录功能”。而阅读中国诗歌更能“感知美好动人的瞬间,享受语言的韵律之美”。


  柯雷每次来中国,都会搜集民间诗文,结识新的诗人。“我希望能以新的观察视角,将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背后的审美情趣介绍给更多西方读者。”柯雷说。


  “多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


  ——访德国弗莱堡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胜雅律


  本报赴瑞士特派记者 方莹馨


  “中国哲学是踏踏实实面对这个世界的哲学。”瑞士籍汉学家、德国弗莱堡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哈罗·冯·森格尔(中文名胜雅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坐在记者面前的胜雅律,已入古稀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谦逊儒雅。他乐于并坚持全程用中文交流,“仁义礼智信”“不战而屈人之兵”“四海之内皆兄弟”……胜雅律在各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间自如切换,讲述起来滔滔不绝。


  1963年的夏天,胜雅律在父母的朋友家里翻到一本《中文会话语法》。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汉字。从此,胜雅律就对汉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上学期间自学中文,并写出了瑞士第一篇有关中国古代法律的博士论文。1975年秋,他作为公派留学生到北京大学进修了两年。回到瑞士后,胜雅律继续从事与中国哲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如今,胜雅律著作等身,依然笔耕不辍,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在欧洲传播汉学和中国文化。


  上世纪70年代,胜雅律刚开始接触老庄思想时,总觉得读不懂老子的《道德经》。但在反复多次阅读之后,他找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可以为全世界所借鉴”。


  为了展现这种文化的共通性,胜雅律撰写了一系列相关著作:1988年,他推出介绍“三十六计”的专著《智谋》,该书先后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是第一本专门向西方介绍“三十六计”的书;2011年,他翻译的德文版《孙子兵法》出版;2017年,新书《瑞士之道》问世,该书以《道德经》中的经典名言结合西方思想观点,阐述了瑞士历史上的治国理念如何与《道德经》中的思想不谋而合……瑞士汉学家卡劳迪亚·威尔兹评价称,《瑞士之道》是“给蜗牛的房子送去新鲜空气”,告诉瑞士人“要跳出自己的视野,多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汲取营养”。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