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德语学习 > 德语语法学习 > 正文

德语教学技巧探析

发布时间: 2020-08-10 09:12:07   作者:李继烈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浏览次数:


  面对A层次的学生,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嘴,即便是教材程序有点乱,仍能心里有数,知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详讲,哪些略讲甚至不予解释。既然德语是十分严谨和逻辑性很强的一种语言,德语教师的A层次教学就要讲究课程的顺序和布局,这是能否引人入胜的关键。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只有把所教的课程的知识结构掰碎、内化,教师的讲课风格才能洒脱自如,学生也不会觉得课堂气氛枯燥。这是一个教师的功底所在。

   

  四、抑制英语“负牵引” 

   

  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英语和德国同属日耳曼语族,如同学数学有利于学物理,这是不同科目之间的迁移;学珠算有利于学心算,这是同一科目不同部分之间的迁移。英语对德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vive Transfer);反之,英语对德语学习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德语中有相当多的单词无论从拼写到发音都与英语极为相似,如Adresse,Alkohol,

Amerikaner,Bank,Bad,Bert,Bier,Butter,Charakter,Direktor,Doktor,Export,Film,Gas等等,即便是没有学过德语的人,也可望文生义。这些因素可能是正迁移的条件,然而,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往往又使负迁移成为可能。比如,德语字母除了比英语多了几个变元音、复合元音和一个β外,其余字母一样,但发音大不相同。德语初学者见德文字母按英语发音是常事儿,抑制英语“负牵引”,首先要从熟记字母开始,老师写在黑板上一个字母,学生马上不假思索地正确读出,不这样做,学习者就不能进入角色,永远把自己关在德语大门之外,或者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白浪费时间。抑制英语“负牵引”的第二个做法是把语音阶段速度放慢,鼓励学生录音,大声朗读,学好基本功。这对今后口语进步以及语法的理解均有益处,务必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 

   

  五、背景知识的铺垫与规则整合 

   

  所谓背景知识的铺垫与规则整合的基本做法是直接联系的原则,即把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及客观表象联系起来,不是先学语言规则,而是模仿多练在先,总结归纳理论在后,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规则,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此做法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因为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是可以自己总结和发现新知识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出的东西固然有对有错,但唤醒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只要教师稍加疏导,这样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归纳的印象深,记得牢。 


 人类认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离不开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的。背景知识的铺垫就是完成感性认识的足够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阶段是本人德语A层次教学的准备阶段。笔者在德语A层次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学生最终对德语全貌的了解,把句型有机地整合到多种虚拟的场景中作为背景知识来学习,每个句型无须死记硬背,而是一接触场景,句型随口而出。那些枯燥的、复杂的语法概念,不易记的单词统统涵盖在句型之中,这样做改善了学生的记忆效果。背景知识与语音阶段同步的好处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事半功倍,学生有成就感,信心倍增,教师本身也会很快被学生认可。通过对话交往,教师和学生有了亲和力。课堂内容丰富了,气氛活跃了,学生参与意识增强。道理很简单,因为语音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浓,对新知识充满希望和好奇。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是脆弱和缺乏稳定性的。学生的热情要得到保护,教师就要充分把握这个机会,扬长避短。 


  准备阶段教学的要点是把成年学生当成婴幼儿,引导他们机械地模仿重复,不对语法概念作解释,或者有节制地作解释,实施的是“翻译法”和“直接法”的结合。“直接法”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幼儿学语”论。因为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人类是先有口语而后有文字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针对每一个语法现象要举出一两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句作为载体,例句要典型,精练,切勿采用长句,拖泥带水。学生如能够熟练地讲出来,这个语法现象也就深入脑海了。新知识点介绍要循序渐进,要润物细无声,要有复习。采用学习共同体即同桌及小组内同学在共同设计的场景下调动身体各部器官参与口语训练。学习共同体对那些有交往恐惧、心理自闭的学生有心理调适和潜能激发作用。每个班级都有这类学生,他们可能在其他学科不如他人,也就顺理成章地在心理把自己自动排列在他人之后,习惯当“听众”而不是“说客”,懒于张口,有惰性。对这类心理上弱势的学生不要急于在整个班级的大范围内督促其踊跃发言和参与,先是把他们分到小组中,鼓励其成为小组代表发言,题目由易到难,场合由小到大,伴随着鼓励,这些羞于讲话的学生的自信心必然会大大提升。另外,鉴于学生之间关系有近有疏,小组人员要不断调换,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接触各类人,向各类人学习。德语A层次教学只能是循序渐进才不会把学生吓跑,然而,有些教材语音阶段过渡很快,开门就见山。首先出场的是动词人称变位,规则变化动词还没等熟悉、掌握,强变化动词变位又接踵而来。学生为背规则而学,这时的老师自然陷入被学生接踵而来的问题所束缚之中。这种“快速”不是导致中途被迫“低速”,就是学生离你而去。这种教学设计显然没有做到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教学设计者最好假定自己是德语初学者,对课程进度和自己能消化到什么程度有个量的测定。这是学习德语的基础,相对比较容易掌握。殊不知,动词人称变位在汉语里压根儿没有。多年学习英语的学生早已适应该语言的整体模式。这种不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做法和不按科学方法喂养婴儿没什么两样。婴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这和学生厌学的病因类似,婴儿处在生长发育期与成年人不同,脏腹娇嫩,而未等断乳就要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固体饮食喂养,必然损坏婴儿的消化系统。“厌食”者长时间没有食欲,面色发黄,形体消瘦,比正常发育的孩子显得矮小,学生厌学到放弃学习的地步都是因“消化不了”而身心疲惫,这是管教不管学引发的后果。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1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