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德语学习 > 德语语法学习 > 正文

从谓语分析德汉语言与思维差异

发布时间: 2020-03-10 09:01:38   作者:刘珏烨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此处举例说明:

Der Lehrer unterrichtet Musik. (这位老师教音乐。)其中Der Lehrer(这位老师)是主语补足语 ,Musik(音乐)“教”的宾语,也是第四格补足语。可以想像,一旦将其中的补足语去掉,句子从语法和语义上都造成了不完整。而如果在这句话里有诸如“授课的地点”这样的地点状语,显然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原来结构和主要意思的表达。因此动词unterrichten必须有的是一个主语补足语和一个四格宾语补足语,为二价动词。

有些动词为三价:Er gibt mir einen Apel.(他给了我一个苹果)同理,动词geben(“给”,gibt是其第三人称变位)必须支配一个主语补足语(句中为er,“他”),一个三格宾语补足语(mir,“我”)和一个四格宾语补足语(einen Apel“一个苹果”)。

不同动词的配价能力不同,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 德汉语语法特点体现的中德思维方式的差异

根据上文对于德汉语谓语成分的分析和对比,不难发现德语句子的一大特点

就是强调结构,以动词为中心控制句子的各成分,以“形”统“意”。一般情况下动词配价是固定的,甚至有些死板,因此这也是德语学习中一大难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反应了德语语言的严谨性,注重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其实整个德语的语法体系都充满了这种严谨的、精确的特点。德语界资深教授张玉书曾说:“德语的句子凭着变格变位巧妙地连缀起来,延伸成长达十几行的复杂的句子,把丰富的思维、缜密的论据、大师呕心沥血的巧思和哲人们长年深思的结晶,汇成一个整体。”(《德语学习》2001年第2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上体现的特点也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而德语民族亦以其严谨的个性闻名于世。著名翻译家高年生说:“……德国人是一个崇尚科学思辨、做事认真彻底的民族,这种个性也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表达要求精确和一丝不苟,不能模棱两可,因此种种貌似繁琐的变化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德语学习》2001年第6期) 

相对而言,汉语谓语的构成很有灵活性,不刻意追求句子结构形式上的完整,以意义的完整性为目的。可谓以“意”统“形”。

从前文对于汉语谓语成分的分析中或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可以感受到:“汉民族思维重综合而缺少分析”,因此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较多是靠‘意合’来体现的,缺少严格的结构形式制约。”(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2005,P431)。而这种语法上的重整体性与中国历史上向来主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相对应的。

从谓语成分角度分析和比较德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以及两个民族各自的思维特点,我们发现德国人严谨,做事一丝不苟,注重逻辑;中国人注重整体性思维,注重灵活简洁,善于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

广而言之,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今,随着交流的增加,各民族思维方式上的碰撞不可避免。求同存异的基础是互相理解,而从语言角度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性乃是一条有效途径。毕竟,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是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 

蔡幼生、江燮松,《新编德语语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6

钱文彩, 《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1

张嘉谋,《德语句子结构与功能》,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

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3

沈阳,《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谈谈格的变化
  • 下一篇:德语各种时态动词变位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