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中国学生接触法语的时间一般在大学,而大部分法语教学课程都在法语语言文学系内进行,这类语言接触通常是非自然性的,因为大部分课程是以受授型为主导思想来进行规划的。该文以个人大学法语学习及在中国实际法语教学的体会为背景,浅析中国法语课程的主要特点,并对中国学生在学习法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根本原因进行探讨。
一、学习模式
(一)英语学习模式对法语的影响
众所周知,新语言的学习不可避免的受到先前所学语言的影响。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习者来说,英语是他们在法语学习前所学习的第一类外语,英语教授及学习模式势必对他们的法语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初级教育阶段,中国的英语学习远不是以语言交流和沟通为目的的,一个好的分数是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进入高等教育的保证。该阶段的英语教学不可避免的以考试为导向,侧重于语法学习和翻译,结果,当学生在交流时,他们会格外注重语法知识的正确性,忽视了语言使用的真实性,这对他们进行流利的英语构成了阻碍。
(二)法语学习的模式
在学校环境下的法语授课形式通常以讲座形式围绕授课者展开。学生的角色常被固定在记笔记或机械知识记忆,教师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着,学生则是信息的接收者和记忆者,这样更为重要的语言互动就被单一直线的联系所取代。
尽管从70年代起开始流行的交际教学法已把语言学习重心移至对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国学习者仍习惯于使用“语法-翻译”学习法,对语法规则的清晰理解和对课文进行中文翻译是他们学习外语常用的方法。该模式也是中国普遍的外语教学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可归结为机械记忆、被动、缺乏综述和批判精神。这样的态度与把语言知识视为工具的西方国家截然不同,他们所期望达到最终目的是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对综述和批判检验精神的培养及获得独立开放式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使用
在中国,对法语教材的使用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它的选择一般由任课教师决定。这里我们分析的是一本在专门为法语专业学生设计的,并在大学使用相对广泛的教材《法语》(LeFran ais)。该教材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非常相似,教材共有共四册,每册16课,预计在60至120个学时(即一学年)内完成,每课的内容构成包括:课文对话,附带有中文翻译的单词表,中文语法解释,相应练习(大部分为结构练习,侧重于对语法的重复和记忆)。
三、学习者的抑制情绪对于没有准备好的初学者来说,他们的学习似乎必然经历一段安静的时期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学习中,中国学生都很少被鼓励发言。中国社会似乎是一个评价社会:我们用社会标准自我评价的同时也对他人进行评价。
此外,社会等级制度也在课堂上也有所体现。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教师被视为“圣人”,他们富有经验,精通学术,“传道授业解惑者”总是处在社会的高层。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却是负担,所以他们在多数时候习惯于倾听,随意发言会被视为是没有教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