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精选9.9元!
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原则
2017-10-23 09:14:32    etogether.net    网络    



我国古代翻译家东晋高僧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译梵为秦有“五失体三不易”,其中“三不易”指译语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当代翻译大家王宗炎先生也谓译名有“三难”:一难于正确;二难于合民族形式;三难于大众化。在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中,这“三难”,“三不易”表现得尤为突出。的确,要使译名既不失原名之意,又合乎译入语的名法,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使读者一听即懂,一看即明,谈何容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见到这样一些译名:它们要么喻俗,但不求真;要么合名法,却失原意。例如,“铅笔”不是铅做的;“糖精”里也没有糖;“汽车”的动力来源于“汽油”,不是“汽”(水蒸汽);“自来水”是高压压上水塔,再送到用户那儿去的;“火轮船”一般只有螺旋推进机;“自行车”非用脚踏不能动;"玻璃丝袜”、“玻璃背带”的原料是塑料;“活动房子” 虽然可以拆卸搬运,并不真的能跑。可是,这样一些译名却在民众中广为流行,并业已为全社会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众所周知,语言只不过是人们传情达意的符号,而“名”说穿了不过是“实”的代号而已,只要能起到代指的作用,就能发挥交际的功能。当然,代为语言或“名”一般应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符号,又能传情表意,一般来说,“名”在原语中这两种功能都兼而有之。如“厚朴温中汤”这个方名既是指代该方的符号,又表明该方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的功能。但在译文中,“名”的双重功能就常常不易兼得。在目前的方剂翻译中,很多人为了保留方剂名称的“传情表意”功能,致使译语愈译愈冗长,结果使译名丧失了指代符号的作用,无法发挥其交际功能。

这是目前中医方剂名称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确立了三个原则来指导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这三个原则是:一简洁性,二信息性,三回译性。下面分别对这三个原则作一简要的说明。
1.简洁性原则  中医用语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简明扼要,用字少而表意深。方剂名称也不例外,译名理应保持这一特点。由于中英文字的差异,有时将相当简洁的中医方剂名称直译成英语时, 也仍然会有繁琐冗长之弊。如将“胶艾汤”译作Decoction of Colla Corlii Asini and Folium Artemisae,将“香连丸”译作 Pill of Rhizoma Coptidis,Furctus Euodiae and Radix Aucklandiae,将“良附丸”译作 Pill of 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 and Rhizoma Cyperi即属此类。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方剂名称的翻译方法
下一篇:中药的翻译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