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精选9.9元!
中医翻译时伴随状语的使用
2017-10-18 09:04:35    etogether.net    网络    



中医语言具有较强的推理性,在描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时,其语言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往往是环环紧扣,因果分明。在翻译时,如果将其一气呵成的推理过程断成数句,不但大大降低了原文的推理性,而且在语义上也会出现断层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急于断句。正确的做法是先找出原文语义的主次单位,理顺其因果关系,然后采用主句加伴随状语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

1. 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过度耗损,或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昏目花、面色不华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临床表现。
The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or chronic consumption, or diminished nourishing and moistening power of blood can cause local hemopenia, resulting in such symptoms as dizziness, a pale or sallow complexion, dry hair, dry skin, numb limbs or extremities.
译文说明:
(1) 原文首先由“如果”引起一个条件句,译文没有将“如果”一词明确译出,因为这一“条件”关系在译文的结构本身就已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若将“如果”译出,那么if之后无疑得引出三个主谓结构来(If the blood is insufficiently produced,or is chronically consumed,or is weak in nourishing and moisturizing),从而使译文显得生硬。因为英语有多用介、副词, 少用动词的行文习惯。
(2)“病理变化”一词被省略掉,因为在译文中,local hemopenia 已明确表明它是一种病理变化,不必再作重复翻译。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中医翻译中常见错误评析举例
下一篇:中医翻译中的断句法使用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