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三个密切联系的主要功能:指称功能、表达功能、呼唤功能。这些功能在原文中都有体现。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忧虑,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是社会中的现象,二者通过语言运用展现出来。原文的呼唤功能与前二者紧密联系,作者与原文读者属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作者通过现象的描述,观点与情感的表达,使隐含的呼唤功能自然体现出来。原文的“酒”喻指有些作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同时也转喩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作家创作,但是由于有些人不能正确地把握“度”使之与创作发生了矛盾。在英语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现象,英语读者对它的价值判断相似。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这一方面上的认知(ICM和背景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译者以此为基础,通过识解原文文本、建构语篇认知世界,应用英语文本建构手段生成译文。英译文也应以类似的文体风格实现原文的目的和功能,通过恰当选择语篇认知世界的译文表现手段,使英语目标读者能够获得译者期待的译文认知解读,建构与自己的宏观认知世界一致的语篇微观认知世界,进而理解译文文本,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译文形式不受时间、地点、场合、媒介的限制。
兰格科认为,“话题”(Topic)具有语篇功能,其参照点关系相对于分句来说是外在的,具有统领文本和建构语篇的功能。兰格科的“话题”指句子的“起语”。在语篇层次上,文本标题具有同样的功能。该文本标题“快乐的死亡”是一个统摄全文的关键表达,对确立语篇认知世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原文作者看来,这是作家的一种“死亡”形式,表现特征是“毫无痛苦”、“十分热闹”, 甚至有点“轰轰烈烈”、 “酗酒”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快乐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本文而言,“快乐的死亡”和“酗酒”是 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张译标题为“Happy Death”。使用 “happy”一 词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标题的识解和对“happy”一词的识解。我们知道,英语“happy”一词属于静态形容词,描述一种“愉快、快乐、满意”的感觉或这种感觉的外露,它的辖域总与表达褒义或肯定义有关。“Happy Death”还可指“安乐死(euthanasia)"。该标题英译文在英语读者认知世界中激活的认知模型和概念信息必然与原文的 意图不符,也和语篇中的一些概念信息存在矛盾。因此这一点上, 不能把它视为成功的译文。“MerryDeath”能较好地与英语读者的认知世界统一起来,起到初步激活认知世界相关概念信息的功能。“Merry”(见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78:680)意为“happy and cheerful; full of joy and gaiety”,含有“热闹” (a lot of hot and noisy action)之动态含意,也可指“rather drunk” ; 该词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英语词组“to make merry”意为“to have fun, especially eating and drinking for enjoyment”。可见“happy” 和“merry”两个词在辖域上有所不同。“Merry Death”在契合读者认知世界这一点上较好。因此,不妨将原文标题译为“Merry Death”。
原文第一自然段(句子序号是笔者所加):
(1) 作家有三种死法。
(2) 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A writer can die three kinds of death: natural death, painful death, happy death.
【分析】把原文的前两个句子合译为一个英语句子,这是合理的。原文第一、二句重复使用了和文本整体风格不太协调的三个“曰”,相比之下,英语句子读来比原文更加自然顺畅。璩文普通动词“有”译为情态动词“can”。英语译文存在的逻辑和句法问题是, 虽然英语有“to die a+形容词+ death”同根词搭配,但从逻辑上和句法上讲,说“A writer can die three kinds of death”是不妥的,因为不可能一个人有“三种死法”。英语译文运用了修辞格asyndeton,省略了“and”,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译为“A writer can die three alternative kinds of death: a natural death, a painful death, or a merry death”,尽管符合逻辑,则显得笨拙可笑。可简化为“A writer can die a natural death, or a painful death, or a merry death”,这里两个“or” 在形式上大致对应于原文第二句的“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