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明治时代〔1868〜1911年),通过“言文一致”运动,逐渐改用口语写信,“候文”的写法也有所改变,“候得共”改成“候へども”、“間敷候”改成“まじく候”,“被下度擎”改为“下されたく候”, "不仕候”改为“仕らず候”等等,即变成现代的“候文”。1946年日本政府明令取消文言文,一律采用口语文体,书信也改成现代口语体,但“候文体”并没有绝迹。即使是现代口语体的日语书信中有时也会出现ー些“候文”书信中所特有的语言,比如:“拜啓”、“謹啓”、“拝复”、“前略”、“拝具”、“敬具”、“草草”、“不一”等等。
日本“候文”书简是ー种独特的文体。除有文言成分外,还应具有节奏清楚、读来朗朗上口等特点,所以翻译这种文体应适当采用文言词汇,并尽量保持一点节奏感。
曰语口语体书信,有不同于一般论叙散文的特点:①讲礼节, 敬语多;②表示一定的意图;③有一定的格式。翻译日本书信,也应注意这些特点。対于敬语的翻译,应特別注意身份关系和时间场合,对尊长和对亲密朋友、兄弟等,在使用语言上要有所斟酌;对祝贺信和慰唁信,在用词上也要有所选择。对于正文即写信的意图一段,译文要准确明了,使收信人充分理解。对于书信格式,也应在了解日本书信格式的基础上,译成相应的汉语书信格式。
总之、译文要严谨恳切,简明通畅。因为日本书信,一般也是讲究“丁寧しかも簡明に書くこと”的。翻译“候文”应适当考虑中国旧尺牍的词语和格式;翻译现代曰文书信,则要使译文汉语规范化,并尽量口语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