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仍然很能说明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在英国,西风是报春的信使,西风是生命的催化剂。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著名的诗篇Ode to the West Wind人们耳熟能详:(); wind,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在这里,有人建 议将英国的西风译成我囯的东风,他们如此煞费心机迁就汉语读者,惟恐读者能理解,要借用译入语(目标语)来体现原文的内涵,殊不知成了画蛇添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为译者的根本 任务之一就是要力求再现原文风貌,不必也不可如此汉化译文,损坏原文文字形象与内涵。同理,在翻译形容西方人生活的语句时, 要知道他们也不太可能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不太可能强调 “要把红旗插遍全世界”。
当然,处于两种文化背景挤压下的译者,可酌情采用不同的视角,不拘一法,或直译,或转换变通处理,如英文中说as happy as a cow;而汉语说快活得像只鸟;或对应,如汉语说“快刀斩乱麻”,英文里有cut the Gordianknot的对应说法;或替代,如英文说Many happy returns of the day, 中文无对应说法,中国人只好说“生日快 乐”;或直译,如hotdog就译为“热狗”。但有的又不能直译,如英语中的to eat no fish,虽然原意是“不吃鱼”。但表达的内涵却是 “忠诚”。在英国历史上宗教纷争,旧教规定在斋日不许吃鱼,在新教推翻旧教政府后,他们偏要在斋日吃鱼,以表示对旧教的蔑视,对新教的忠诚。那么to eat no fish就有了表示忠诚的新意,成了英语的历史典故,而不能直译成汉语。
中国人由于受东方宗教文化,特别是东方佛教思维的影响,许多人把an afterlife译为“来世”、“来生”。但“来世”、“来生”均为佛教的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人能生死轮回,人死后又能投胎返回人间。西方基督教无此观念,而认为人的肉体死后,其灵魂仍在,或升天堂,或四处飘荡,或下地狱,并无“来世”、“来生”的说法或是这样的理解。因而an afterlife所表达的含义似应为“死后的灵魂生活”,我们显然不能用佛教的观念來理解西方的基督教的世界观, 反之亦然,也不能把中文的“菩萨保佑”翻译成God bles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