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的翻译中变通超越是必要的,也称之为超文化翻译。如中文中的“塞北”可根据上下文的要求,译为(Chinese) northwest frontier,意为“西北边疆/边陲”,而不必硬性译为汉语拼音拼写的地名Saihei。英文cousins无男女之分,无堂表之分,无长幼之分,所以有时可译为“远亲”来避免歧意,可作含糊处理。我们把中文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God) disposes,这样来实现东西方文化、文字的沟通。总而言之,译文要体现“和而不同”,但切不可以“本国情调”来取代“异国情调”,给读/听者一个错觉或是错误的感受。在翻译中,有吋釆用必要的汉化(sinicization)当然也不失为一种再表达手段。但汉化似应以不损坏原作的“异国文化、情调”为前提。很明显,在英译汉时,有几种古典的汉语成语、典故是不宜使用的。
1)那些源自华夏特殊习俗的说法,如;打恭作揖、还愿、清明节、钗群、黄嘴小儿、瘪三;
2)带有显著汉字、汉文化的习语,如:八字还没有一撇、目不识丁、姓十八子、罄竹难书;
3)含有典型中国人名和地名的习语,如:张三、李四、稳如泰山、蓬莱仙阁、狗咬吕洞宾、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叶公好龙、 毛遂自荐、班门弄斧、塞翁失马、江郎才尽、司马昭之心;
4)切不可乱用汉语典故,它们产生于中国的人文地理历史之中,远离西方人文地理社会实际,用它们来描述西方常会造成文化视角的混淆,会形成一种文字虚像,反而弄巧成拙。如下面这些汉语典故:完璧归赵、滥竽充数、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八仙过海、败走麦城等,都不宜在翻译中套用。
因为在译外文作品时,使用上述这些汉民族特色太浓的表达,有点像往“人头马”里掺茅台,虽然两样东西都好,但混合在一块就损坏了各自的“原汁原味”,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现代世界由于波音飞机的普及,世界日渐融为一体,相互理解的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接受对方的独到说法,如成语、谚语、名言、典故和比喻等。这种接受性也受时间地点和所涉及的人群制约,比如在一群学汉语的洋学生中,他们对汉语汉文化较为熟悉,他们就有可能大量地运用汉语的句子、句式和习惯说法,甚至传统的典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