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首
奈时运不济,又遭人白眼,
恨世道难处,独涕泪涟涟,
呼唤,徒然,叵耐这聋耳的苍天!
又顾影自怜,只叹命乖运蹇。
我但愿,愿常怀千般心愿,
愿有人才一表,有三朋六友相周旋。
愿有如海学识,有文采斐然,
私心儿偏不爱自己的看家手段。
妄自菲薄如我呵,堪叹!
忽念转君处,喜境换情迁,
正曙染星淡,如云雀翩,
离浑浑人寰,讴颂歌一曲天门站。
但记住您柔情招来财无限,
纵帝王屈尊就我,不与换江山。
【评】
人有三欲:食欲、情欲、权欲。具体到世上来,便是对钱财、性爱与权力的想望与追求。三欲苟能全部满足,而又不妨害别人,则日子当然过得红火。可叹的是人生多艰,往往只能程度不同地满足这些欲望,故未能最佳程度满足的欲望就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有抑必有扬。如此欲不能满足,便转而求得他欲的满足,这满足的他欲即处于一种扬的状态。所以三欲是相通相补相斥相吸,互为表里,互相转化的,莎氏这首名诗,即是例证。然而莎氏毕竟门户低微,攀龙附凤之术也不甚通,单靠写点艳诗的笔杆子功夫,岂能成大气候?所以在伦敦城里闯荡了一番,不过混了个略有名气的戏子,改编了几个剧本,也被同行看成是抢饭碗的人,惹得“大学才子"罗伯特•格林大为光火,骂莎是“暴发户乌鸦”,是“跑龙套”的角色。 而莎氏是自命要写出与天地同寿的不朽诗行的人,竟对格林的臭骂装聋作哑, 使了个骂不还口的招数,很使后世的批评家们摸不着头脑。流行的看法是莎氏胸襟阔大,没把格林的嘲骂放在眼里,我看当年的莎老弟(按;时年28岁, 比格林小6岁)还没有这么大的气度。忍辱不答者,一因慑于格林这个学界名人而自惭形秽;二因莎氏聚敛財富的本领的确远胜格林,格林的剧本很不卖座。而莎氏的《亨利六世》在当时票房收人却最髙,格林穷困潦倒而死,不能说与莎氏的“抢饭碗”毫无关系,故莎氏难免有某种负罪心理;三因格林既已丢了命,纵然临终前说了几句过头话,生者亦不当看得太认真;四因莎氏当时确也聚了一点钱财,食欲问题可望获得小康程度的解决,故在权欲方面似可以略作些让步。然而莎氏心中的愤懑想必愈积愈深,其根源自然不止上述情节。 须知自1585至1592年间,莎氏必定受过不少颠沛流离之苦,有人说他当过乡村教师,有人说他在达官贵人家里当过差,有人说他当过兵,做过水手,张扬得最厉害的说法是说他偷了路希爵士的鹿。只好东躲西藏,进了伦敦。可惜的是这些说法至今没有一个完全考证淸楚。但综观这些传言而推断莎氏曾在人们的“内眼”中度过一段“身世职零”的苦日于却是无疑的。以莎氏这等绝顶聪明的人而要受如许坎坷之苦,那怀才不遇的屈辱感觉自然酿成满肚子的不平之气。“物不平则鸣”,于是鸣出这首呼天抢地,悲切惨怛的揪心之作。“奈时运不济,又遭人内眼。”竟是一开门便作诉苦状,有这样写诗的么?不容你不看下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