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汉语与英语究竟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语言文字形态结构上的一些形式设计可能在双语转换中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在可译性限度中作过论述。形成障碍时,原文的形式意义往往是以这一语言的形式上的独特优势(如汉字的形、义、声结合)为依据而设计的。在任何情况下,词语语义内容的转换总是第一位的,形式意义的转换虽然不可忽视,终究是第二位的。
2.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
翻译学是经验科学,但排斥经验主义。
科学的翻译方法论排斥经验论。翻译的科学方法论之排斥经验论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 不能将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视为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方法。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某种技法或 “套路”的产生一般与彼时彼地的条件(如目的语的特征、原著特点、 文风时尚、文论潮流、翻译家本身的条件以及接受者因素等等)有密切关系,因此个人经验的实用性通常仅限于一时一地。科学的翻译方法论,不是个别经验或个人经验的总结,而是为普遍的实践效果所验证的科学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用语言科学、美学或逻辑学加以论证的。翻译规范的可论证性及论证程序和手段,正是我们翻译基本理论的基本任务。
(2) 科学的方法论虽然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但是对翻译科学发展及全局而言,却并不存在“无限真值”,因为语际转换都只能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原语或目的语,因此,不可能有抽象的适用于各语种、各语系的方法论。方法论的对策性具有广泛的相对意义。 即便是对某一对具体的原语和目的语而言,方法论作为一个体系也必须具备方法的兼容性、并存性和选择性。
(3) 这一原则也有助于我们端正对外国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 的态度。外国翻译理论一般都是根据某一对(或若干,常扩及一个语系)具体的原语与目的语在转换中所推导出的翻译规律,因此其对策或只具有相对意义,不存在“无限真值”。今天,在我们开拓理论研究领域,建设中国的翻译理论的时候,外国翻译理论无疑具有不可否认的借鉴意义。但是不论外国翻译理论如何完备或先进,都不能取代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因为,我们的方法论的对策性是明确无误地针对汉语与外语的转换而制定的,而离开了对策性,方法论研究就失去它应有的功能意义。
(4)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方法论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语言接触的加强和语言科学研究的发展,随着翻译理论领域的不断开拓及翻译实践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开展,新的理论视界必将展现,新的理论概念必将诞生,某些可译性障碍必将被突破,新的语际转换手段和信息交流通道必将被揭乐和运用。方法论的研究前景是无穷尽的。我们应当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中始终贯沏这种发展观,方法论 研究才能具备应有的科学性、功能性和对策性。可以说发展观正是方法论获得生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的研究视界必须是开放的,而小是封闭的,任何方法研究都不是已穷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