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马丁 •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翻译观

发布时间: 2021-04-11 09:15:1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二)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1516年,伊拉斯谟编辑的希腊语《新约》出版,使路德第一次读到希腊原文,以及附于原文后伊拉斯谟的拉丁语译文和 对《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评注。路德受到伊拉斯谟语言学方法的启发,开始注意 词语在其上下文中的内涵意义,并接受伊拉斯谟关于语法、风格、文学表达和修辞 形式的解释,同意人文主义把注重原文看作《圣经》评注的先决条件的根本原则。 因此,他在翻译中特别注意希伯来语和希腊语文本,认真研究原文的语言现象。他亦 ”在1532年的一篇《席间漫谈》中说:“翻译时,我总是遵循不与语法背道而驰的原 贝!h大凡正确认识到这一点的人都懂得如何翻译《圣经》的文字,虽然不能译出其精 神。”路德深信,《圣经》的文字与其神学内容是有紧密联系的。他认为,“福音”只能由上帝赐给人类,但它却是通过人的语言传递的。因此,他反对那种完全凭“上帝的感召”翻译的说法,认为如果不从文字上进行详尽的研究,不对《圣经》的措辞加以细致的剖析,就不能懂得在翻译中所得到的“启示” (illumination)究竟是人的谬误还是真正的上帝的启示。他还清楚地表示,教会神甫们的解释根本不可用来代替对原文语言的认真研究,“倘若与神甫们的话语相 比,原文语言就好比阳光,而神甫的话便是黑暗”。这就 是说,译者不能轻信传统的解释法,而应注意自己从语言文字上对原文的分析。然 而,语言分析和语法研究并不是翻译中最重要的方面。他在1532年3月25至27 日的《席间漫谈》中说语法对于名词变格、动词变形和句子结构的理解是必要的, 但在言语中必须着重考虑的应当是意思和话题,而不是语法,因为语法不可凌驾于 意思之上。”这表明,路德认识到语法研究的价值,也看到它的局限性。他的观点是: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驰”,但更应注意意思的理 解和表达。


必须指出,路德所说的“意思”,通常是指神学含义,指译者对话题的深刻理解。翻译中不能死抠文字意义,而要把神学含义表达清楚。按照这种观点,路德在翻译《罗马人书》第3章第28节时采用了 dass de Mensch gerecht werde ohne des Gesetzes Werke,allein durch den Glauben的译文。其中 allein—词的运用使最后词组意为“只能凭借信仰”,结果引起了路德的敌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路德给《圣经》增加了内容,但路德争辩说,尽管原文字面上没有这个词,但在译文中增加却完全合乎原文的神学含义,因此很有必要把它译出来。


(三)翻译必须遵循七条原则。路德在翻译中采用意译,以使读者完全看懂译文为最终目的。他不仅对一些翻译原则作一般性的阐述,如论述怎样才能使读者懂得《圣经》的意思,而且还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翻译的七条细则:(1)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2)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3)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4)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5)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6)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7)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由于路德在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处于领导地位,由于他的译作取得的成功,因此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当英国的廷代尔(William Tyndale)和西班牙的雷纳(Reina)和瓦勒拉(Valera)把《圣经》分别译成英语和西班牙语时,他们都参考并部分采用了路德提出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四)翻译必须集思广益。尤其是翻译《圣经》这类巨著,译者不可单干。路德认为他的译本在许多方面都“比《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清楚、准确”,因为他在脱稿之后,同合作者一道对译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后来又同行家举行特别会议,对译文作了进一步的润色加工。他引用《马太福音》第18章第20节的话说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他们中间。”他评论说:“圣哲罗姆尽了一个人所能尽到的最大力量,比任何人都译得好。但要是他在翻译时有一两个助手,圣灵就会像《马太福音》中所说的那样体现在他身上。翻译之事不能独来独往,因为正确、恰当的译词不总是被一个人想到。”


上述四点反映了路德的一些独特见解。然而,就整个理论的实质而言,路德是从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来处理和谈论翻译问题的。他与罗马教廷决裂,抨击陈腐的经院哲学,但也不完全接受人文主义思想,而只借用人文主义者的某些观点为自己的神学理论服务。他同意把伊拉斯谟的语言学方法看作神学家解释《圣经》必须首先采用的方法,但他同时指出,这种方法不能解释《圣经》的“精神实质”,不能使人更深地吃透《圣经》的含义。这样,他就回到了古代奥古斯丁以“上帝的感召”为依据的翻译方法,给翻译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受到伊拉斯谟等人文主义者的批评。


路德的翻译实践也同样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尤其是罗马天主教派的批评。在他的《新约》出版后,埃姆塞尔于1527年出版了一个适合天主教读者口味的译本。1534年,狄埃芬伯格(J. Diefenberger)根据埃姆塞尔的《新约》、路德的《旧约》和犹达的《伪经》出版了综合性《圣经》全书。在同一时期,世俗文学方面也陆续翻译出版了不少古代希腊、罗马的作品。然而,在整个翻译界, 路德的《圣经》翻译享有最高的声誉,其影响之大在德国是独一无二的。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