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的文学翻译见解

发布时间: 2021-04-09 09:13:05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伊拉斯谟于1505年在英国译就第一个《新约》译本,后经几次重版。他把希腊原文和自己的拉丁译文并列在一起,正文前附有献词和阐述翻译原则、方法的序 言,书尾附有注释,说明他为什么不采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措辞风格。他着重 指出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强调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比如精通习惯表达法 和比喻用法,才可能正确理解和翻译《圣经》,并认为这一观点词样适用于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拉斯谟在1503年他最初所译里班尼乌的三篇《演说辞》序言中,表明他遵循西塞罗的翻译原则,认为译者考虑的应当是句子的“重量”即含义而不是所用单词的数量。译文的好坏,必须由读者来评定。他在1506年翻译琉善的一部作品时对自己的原则方法作了清楚的阐述。他认真分析了琉善作品中的两个对话者的语言风格,认为这两个人在言语表达上表现出两种不大相同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说话人的性格:一个像希腊人一样和善、高雅、诙谐,另一个则像塞西亚人(Scythian)—样质朴、粗鲁、严肃、野蛮、精力旺盛。伊拉斯谟在翻译中力争模仿这两种风格,遇到无法模仿的地方便索性将有关原文略去不译。


伊拉斯谟于1506年还翻译了欧里庇得斯的两部戏剧:《赫库巴》(Hecuba)和 《伊菲革浬亚在陶洛人里》(Iphigeneia he en Taurois )。他为这两个译本写了序言,对自己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分别作了细致的阐述。在《赫库巴》的译序中,伊拉斯谟再次强调把优秀的希腊作品译成优美的拉丁文之难。他认为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是:(1)所译作品是古典诗人写的,其变幻莫测的人物性格,极不寻常的戏剧情节,简明而优美的措辞等等,都不容有半点改动;(2)欧里庇得斯的修辞手法独特, 风格犀利,剧中合唱词深奥难懂,手稿混杂讹误。因此,伊拉斯谟认为,从来没有人成功地翻译过欧里庇得斯和其他古希腊诗人的作品,在有的时代连一部像样的译品都没有。伊拉斯谟基本上采取直译,但同早期的直译又有所不同。早期的直译者只强调用词准确而置风格于不顾,伊拉斯谟则强调风格的重要,使直译不致成为死译。


在《伊菲革浬亚在陶洛人里》的译序里,伊拉斯谟首先指出,这个剧本风格清新,用词相当丰富,不像《赫库巴》的风格那样简洁、犀利。两种不同的风格必须采取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他不像译《赫库巴》时那样谨小慎微,而是大刀阔斧,在不脱离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相应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


伊拉斯谟的翻译原则是: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表现出希腊语的修辞手段,以诗译诗,以单词译单词,以朴素语言译朴素语言,以高雅风格译高雅风格。


(四)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伊拉斯谟对《圣经》的翻译采取逐词译法。遇到歧义时,在译文的正文中采用一层意思,而把其他可能的意思放在注释中加以说明,由读者根据上下文决定取舍。他认为,他的译本用词准确,有助于正确理解,能为一般读者所掌握。这就是说,特别是对于《圣经》的翻译,译文采用什么样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要求。因此,他极力赞成把《圣经》译成各种民族语,使民族语读者各自去理解。他在《新约》的译序中写过一段常为人们引用的名言:“但愿每一个妇女都能读到圣保罗的福音和使徒行传,但愿能把它们译成所有的语言,不仅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懂得,而且也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懂得。但愿农夫能在犁边吟诵《圣经》,织工能在织布机边用《圣经》驱散心头的烦闷, 旅行者能用《圣经》消遣以解除旅途的疲劳。”换言之, 《圣经》不仅应译成民族语,而且应译成能为平民百姓所接受的语言,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和风格。


毫无疑问,伊拉斯谟的翻译理论是他人文主义思想和他精通多种语言、对文学风格富有鉴赏力的产物。他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对同时代和后世译者都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