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与西诗汉译词曲体问题

发布时间: 2018-12-04 09:07:21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鄙意以为,西诗中的鸿篇巨制,当以白话诗体译之为佳,而古雅谨严、短小玲珑或妙语格言珠联者,却不妨选若干译为古体。



诗歌如何译成古体汉诗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证明诗歌翻译可以有多种风格的问题。有人或许会立即责问:外国诗都可以译成古体汉诗吗?答曰:不然。鄙意以为,西诗中的鸿篇巨制,当以白话诗体译之为佳,而古雅谨严、短小玲珑或妙语格言珠联者,却不妨选若干译为古体。以英诗为例:现当代英诗自然都应译为白话体,若强为古体,则必显得矫揉造作。但中古期及17、18世纪的不少英诗译成古体汉诗后,在忠实性方面,失真度往往较白话体要小一些。凡英诗中格律谨严,措同典雅,短小而又多抒情意味的早期诗作以古体汉诗形式事拟译出,效果自佳。如弥尔顿的《悼亡妻》(Sonnet XIX ),可仿苏东坡的悼亡妻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译出;斯本塞(Spenser )的《爱情小唱》(Amoretti )和《迎婚曲》 (Epithalamium),莎士比亚、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都可以元曲、散曲的风味译出。这种译体,在传神方面即使不比白话体强,也绝不至败在白话体之下。这是因为,第一,古体汉诗已有数千年历史,其诗歌语汇极多,表达法至为丰富,凡英诗中的情趣白话体译起来扞格难通者,古体诗多能曲尽其妙。当然, 亦有某些方面,如人名、地名等翻译,白话体又较古体为胜。这些人名、地名用在白话诗中,不太牵强;而一人古体却诘屈聱牙,不中不西,往往一名之出,弄得通首诗趣全无,这也不能不说是古体译诗的短处。但利弊相衡,古体汉诗积数千载言志达情之功自有其潜力在,此类“译文优势”(许渊冲语)弃而不用,殊为可惜。第二,古体汉诗词曲在音美,形美方面已臻绝顶,比之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不逊色,甚至更佳。而白话体在格律方面尚在草创之期,至多也只在节奏处理方面有些进展而已。


但话又要说回来,以成就而论,白话译诗对中国诗坛的贡献之巨,足以使古体译诗抱愧汗颜。白话译诗最有前途,宜南而称王,已成公论,笔者也举双手赞成。不过探讨一下古体诗不能与白话体相抗的原因,也有一点用处:可以让古体译诗这朵小花在译苑中出一头地。古体译诗之未能出大成果,除众所周知的白话运动及出版界的人为控制之外,恐怕也得在译者身上査査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以为是取体欠精审。老一辈译者喜用五言或七言,鲜有用同曲体者。汉诗五言就是五个字,七言就是七个字,排列起来,整饬严谨;当然这也是一种美,谓之“整齐美”然而中国的事情,往往错就错在什么都强求整齐划一上,译诗亦然。英诗格律里然也很严谨,也受音节多寡轻音重音之限,但大多数诗看起来总是长长短短,参差不齐,比之咱们的豆腐干体,颇显得 不修边幅。但犬牙交错,长短相形,又自有一种放荡不羁之美,姑谓之“参差美”。鉴于这种特点,汉译若只取五、七言,势必流为板滞、单调;又因为要求得整齐端庄,就难免施暴虐于原作,干出削舆剜眼、令其俯首就范的勾当来。但若用汉诗长短句一一词曲体译之,则可免此弊痛。第一,词曲体用语要浅近些,尤其是元小令,有时真与白话无大异;第二,抒情的风味亦显得浓些;第三, 词曲体句式多变,更宜传达多样化的情绪,至少在形式上与英诗长短句可以契合相投。当然,这里得补充说明一下,我所谓的词曲体,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字字讲究平仄音韵的词曲体,而主要是指词曲体那种长短句式,词汇风味等, 使人一读,觉得像词曲,仔细辨别,却又不是,恰在似与不似之间,凡所措词,总以达志传情摹形追韵为宗旨。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