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节奏与韵式,一元与多元

发布时间: 2018-06-19 09:20:5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第二,西洋诗的单词有轻重音节之分,却不像汉诗的单字那样有四声声调。因此,汉诗语汇兼有轻重音节的效果和跌宕多姿的严格的声调,其音韵自比西诗的音韵更显得抑扬顿挫,变化无端。西洋诗朗诵起来比汉诗词曲要单调得多。其声调只限于升调和降调,且非用于单词,而是用于整首诗。在汉诗中,我们可以感到每个单字的音调美。汉诗短小,所用字词有限,每一个单字都含糊不得;尤其在严格的绝句和律诗中,由于对不同的单字规定了不同的平仄要求,因此每个单字的音象都与诗中的其他单字的音象和谐相处、互补互彰,使整首诗的音象美几乎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就是中国诗人为使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在音象、义象、视象、事象、味象方面都达到完美的地步面精雕细刻的真实写照。


第三,在押韵效果方面,西诗亦远逊于汉诗。西诗可押头韵,亦可押尾韵。所谓头韵,指的是一行诗中两个或三个单词的首字母(多是辅音字母,即汉诗单字的声母)相押;尾韵则指的是两行或两行以上诗句的最后一个单词的元音 (包括结尾辅音)相押。汉诗也一样,也可押头韵或尾韵。所谓头韵,即中国诗词曲中广泛存在的双声与叠韵;所谓尾韵,即两行或两行以上的诗句的最末的单字的元音(韵)相押。下文只谈尾韵方面的问题。表面上看来,中西诗押韵格式很相似,但实际上差别很大,效果亦很不相同。下试作对比,即可见二者的优劣髙低。西诗的押韵格式趋于多元韵式,即同一首诗中,可连续换用若干个韵脚或交叉使用若干个韵脚。这与汉诗常见的一韵到底的一元韵式泾渭分明。西诗为什么要取多元韵式而不取一元韵式呢?我认为,这并非是西诗为了变化多姿而在押韵上自由放任,而是西诗迫于印欧语文的先天性缺陷面不 得不走上多元韵式之路。这个先天性缺陷就是:印欧语的单词由于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因此同音词的数量太少,如在一首稍微长一点的诗中取一韵到底的一元韵式,常常无法找到足够的同韵词。为了克服这个缺陷,西方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不得不频频换韵,不少诗歌作品甚至每隔两三行就换韵。所以,这种交响乐式的多元押韵格式其实是印欧语文的致命缺陷酿成的权宜之计。其重大缺点只有在与汉诗押韵格式相比较的时候才充分暴露出来。众所周知,汉诗以一元韵式为主,多元韵式为辅。毫无疑问,一种语言如果能够采用一元韵式,就一定能够采用多元韵式。但主要采用多元韵式的语言却常常难以采用一元韵式。这就是汉诗用韵路子大大宽于西诗的原因。


而七言能事至斯已极,非学者所易步趋耳。《燕歌行》学‘柏梁体' 。七言句句叶韵不转, 此乐府体则可耳。后人作七古亦间用此体,节促而意短,通篇竟似凑句,毫无意味,可勿效也。二句一转韵,亦觉局促。大约七言转韵,多寡长短,须行所不得不行,转所不得不转,方是匠心经营处。若曰:‘柏梁体’并非乐府,何不可效为之? ‘柏梁体’是众手攒为之耳,出于一手,岂亦如各人之自写一句乎?必以为古而效之,是以虞廷‘喜’‘起’之歌,律今日诗也”。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