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译文的文体

发布时间: 2018-04-05 08:50:1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译文理应符合现在读者的语言习惯, 而不是返古,语言随时代发展,随社会和人的变化发展。



培瑕的《论说文集》国内有人以文言译出,似乎与原作的17世纪英语文体对应。这里面却有个问题,将中国作品英译也照此办理,《论语》大概要用乔叟时代的古英语来译才对,真有人这样看么?译出来又给谁看呢?译文理应符合现在读者的语言习惯, 而不是返古。语言随时代发展,随社会和人的变化发展。乔叟的读者已不存在,他们的语言也己成为历史,就是现在英美人士,除了专门学者,多数都看不懂,也不屑去看古英语。英语《圣经》钦定本距今不过三百年,英美学荐仍嫌其不够通俗,下本世纪 60.70年代合作将其译力当代英语,为的是让更多的读者阅读。


翻译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不能赢得多数读者的译文恐怕只有让博物馆去收藏。严复以文言文译西方作品,是他那个时代读者的语言习惯的需要所致,若仍以极雅的文言文译文给今人看, 那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梁实秋、林语堂、鲁迅、郭深若等人的古文水平不差,但他们尊重同时代读者的语言习惯,不采用古汉语译西方作品。事实上,很多好作品都有两个或更多的译本,有的每隔二二十年就要重译一遍,原因也是汉语本身发生了变化,读者自然愿意看符合自己时代的语言习惯的书,重译是必然的。


有的译者久为文体风格可以再现,提出“译狄更斯,还他一个狄更斯,译海明威,还他一个海明威”,且非常自信,实践起来却未必可行。有许多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写作,他们使用的英语与英美作家的语言有所不同,如海外华人的英文作品就独具语言风格,中译文如何体现呢?英语在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于正统英语的许多变体,译者怎么展现它们的风格;汉语有这么多变体与之对应吗?难道能用粗俗的、有语病的句子去译黑人英语? 又比如,外国文学作品中不乏满口俚语与方言的人物,有人尝试用我国某一地方话来体现原著中的方言。这样—来,读者脑海里浮现的恐怕是一个满嘴“阿拉上海人”,或是说话像唱歌一样的江浙的小姑娘,而不会想到这是一个苏格兰高地的农妇或英格兰工人。这便是被称之为“民族化”的译法,尝拭者甚众。王力以七言诗体译《恶之花》,读起来很是上口,却已经不是波德莱尔。若将外国诗都译作五言、七绝之类,国内读者会以为外国诗人不过是些酸秀才,这种效果给原文带来的是毁还是誉?钱钟书的译文亦是汉化至极,达到了他自己说的“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不过,完全“汉化”的译文大概不会同时又忠实于原文,这是常识。莎剧《李尔王》移植成我国地方剧《黎琊王》,从人名到故事背景都做了改动,洋味被消除得一干二浄,要说它忠实于原文岂不贻笑大方。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文化差异上的翻译
  • 下一篇:语表形式第三原则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