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语里意义的原则

发布时间: 2018-03-29 08:55:02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语用价值的突出,一有利于全译的风格求似,二有利于变译的变通求效,追求语用价值接受之后,就要追求语里内容的相似了。



语用价值的突出,一有利于全译的风格求似,二有利于变译的变通求效。追求语用价值接受之后,就要追求语里内容的相似了。


(一)全译内容的意似


在全译中,内容信息要求尽量不变。一旦确定要全译原作,译者就如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从小的方面讲,翻译要得原作者之志,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外译中时,用地道的母语表达,使中国读者一目了然;中译外时,让英语读者了解原作之意,明白事情原委,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内容的可接受性,一方面来源于对原作的透彻理解。将day-dream译作“白日做梦”,并未弄懂原文的内涵,应译作“想人非非” 之类。原作的吃透保证了译作质量的提高,也就提高了译作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来源于对译语读者的了解,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中译外方面。如将“解放前”译作before Liberation,文法上没问题,内容上叫人不明白,译者高估了译语读者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再如:

We can read of things that happened 5 ,000 years ago in the Near East, where people first learned to write.

原译:早在五千年前的近东,人们首先学会了写字。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书本上读到。 

改译: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得知五千年前近东所发生的事情,因为那里的人们首先学会了书写。


原文是说,我们能了解近东远古时代的事,是因为当地人最早学会书写。后面的非限定性从句补充说明了主句的原因。原译则没理清两个定语从句的逻辑关系,把意思弄反了。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翻译中的“替代”方法
  • 下一篇:翻译中的“转移”现象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