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行业文章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翻译应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23-09-30 09:45:34    etogether.net    网络    


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因为有差异,有异才需要译,没有异则无须翻译。所以说,翻译是架设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桥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是更深层面上的文化转换。隐喻在古代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哲学家、修辞学家的高度重视,现在它更是被看作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知事物、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巧妙使用,使人们认识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无穷奥妙,因此隐喻成了文化底蕴的代表。由于各种文化之间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准确理解并成功翻译隐喻就成了文化交流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刘重德在谈到如何处理毛泽东的论著《反对党八股》中比喻和隐喻翻译时,总结了四条方法:直译,转变喻体,意译以达到与源语言中喻体的统一,译音。

对同一原文中的隐喻,不同译者可能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一方面取决于不同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不同译者对原语民族文化所采取的态度有关。比如,在翻译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过程中,杨宪益的目的是要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尽可能多地传达给西方语者,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他采用的是异化于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即使同样是异化翻译法,也可以细分,如可细分为保留原文中的意象和寓意、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意象并加注释等。而霍克斯的目的则是为了使译文更具可读性,更易于为西方读者接受,所以较多地采用了归化于目的语文化的策略。同样是归化翻译法,归化策略也可细分为放弃源语文本中的意象,以意译其深层涵意、用译语中的意象取代源语中的意象和放弃源语中的意象和寓意等。翻译的目的不同,采取的翻译方法各异,正是两个译本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关键所在。

日常翻译中千万不能忽略文化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只有通盘考虑,才能译出佳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谈到:“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意为“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活动。研究翻译,当然要研究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模式,隐喻化思维模式是人们开拓认识范围、激活思维,促使语言产生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触媒,翻译工作者不仅应当认识到隐喻化思维模式的存在,还应当下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模式,指导翻译实践,把“隐喻意识”当作一种“思维软件”去开发、利用,提高翻译的质量。

讲到隐喻的翻译,译者还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中隐喻的共性与个性。隐喻中的共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在与自然界中各种恶劣环境的搏斗与调适中,尽管地域、文化、语言等各不相同,因为经历的共性,所以高度发达的思维也有许多共性,这就为翻译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基础。这些方面的共性范例在上面各章中都有论述。

隐喻中的个性是我们译者更应该关注但却至今仍然重视不够的地方。隐喻在不同文化模式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与其独特的国情、社会、政治、历史、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臭老九”、“铁饭碗”、“金饭碗”、“瓷饭碗”、“泥饭碗”、“下放”、“大锅饭”、“上山下乡”、“下海”等已为当代中国人所家喻户晓,但外国读者听到这些隐喻式表达法可能如坠云雾。对这些隐喻式表达法,译者不能直译,只能用变通手法,如意译法或直译加必要的解释等,将意思准确译出。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因疏忽引起的漏译分析
下一篇:英语头韵的翻译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行业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