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介入海外殖民扩张之初无论在财力上或是军力上都无力与法国和西班牙抗衡:当时法国占据着广袤的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则占据着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地区。因此,实力有限的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的是一种所谓“善意忽视”的政策。
在英国这种“善意忽视”政策下,北美殖民地实际上形成了相对自主独立的自治体。然而,随着英国在与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争夺中胜出后英国开始试图强化自己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度。这就引起了与殖民地居民之间的矛盾。
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7月4日由十三个北美殖民地组成的大陆会议通过了由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宣告了一个独立国家的诞生。这个新生国家被命名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美洲合众国。
United States通常是指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国家,意为合众国:它在美国独立之初就是由建国十三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已发展成为囊括五十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联邦制国家。时至今日美国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然而在过去的两百余年间联邦政府的权力其实一直在增强。
America一词作国名使用时翻译为美利坚,而在作为洲名使用时翻译为亚美利加,以此进行一定的区分,其实在英语中都是同一个单词。不过中国对美国国名的翻译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将其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其实这其中还经历了相对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
当时正值中国的清朝时期,一些西方传教士陆续过来布道,并且和中国人的交流沟通日益频繁;随着翻译人才的增多,对美国国名的翻译也增多。例如翻译家梁进德译为“育奈士迭国”;学者徐继畲译为“米利坚合众国”等。由于美国国旗由众多条纹、星星组成,于是一些中国人就称它为“花旗国”。
1913年,中华民国与美国建交,国民政府正式将美国的译名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并沿用至今。在今天曾经使用汉字的国家中,中国和韩国将美国译成“美利坚”,日本和朝鲜坚持译成“米利坚”,而越南和老挝则依旧沿用“花旗国”这个译名。
至于America一词为何翻译成美利坚,其主要原因是该词的第一个重音是“me”,汉语发音近似于“美”字。当然,“me”的汉语也可以有其它发音,例如米、咩、摸、妹、麦等。可是中国近代翻译界流行一个标准——信、达、雅,就是要尽量做到准确、简明、优雅。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当代教育家及诗人周仪荣先生在名为“命名与翻译”学术讲座上曾经说过:“地名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是社会交往的媒介;它在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翻译时必须慎之又慎、严之又严。”可见,地名翻译需要严谨对待。
文/孙珊珊(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