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引述修辞格
2023-06-11 09:44:22    etogether.net    网络    


英语中的引述这个词来自晚期的拉丁语,意思是:绕圈玩。应用在写作中,引述往往是不直接的提及另外一篇文学作品、另外一个人或者另外一件事。引述的成功取决于读者和作者是否分享某种经历和感受。引述可以借助联想丰富作品的内容,使文章有深度。使用引述格的作者一般认为,作品中所引述的以往的传说和故事是听众和读者知道的,一经提及会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联想共振。引述中提及的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或者是有关作者本人的事实。引述也可以是隐喻式的、或者是模仿式的。


中国人学习英语,常常不能理解原文中的引述,因为英语中引述所涉及的人和事不属于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范畴。然而,引述是英语写作中的客观存在,中国人在阅读和翻译时都会因此遇到困难。按照原文的字面意义直译出来的译文往往会使读者不摸头脑,不知所云,虽然汉语中也有引述,但是汉语的引述反映中国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可以说,尽管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引述,引述还是不具可译性。当然,如果英语中的引述所及是路人皆知的故事或者人物,中国人能理解、能联想出它的所及,直译是可以的,反之亦然。通常,最好简单地加译引述所指的内容,以便使读者明白引述的寓意。举例如下:


1) 犹如善雕刻的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自己雕刻的美女一样,我对波莉一往情深……我切齿痛恨的是:我没有象皮格马利翁那样感化了他的雕像,却成了弗兰肯斯坦因,被自己造就的魔鬼卡住了脖子。


据希腊神话,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善雕刻,有一次他亲手雕了一尊少女像,并且爱恋上了这个雕像,祈祷她活起来。爱神阿佛洛犹忒看到皮格马利翁感情真挚,于是给少女像以生命,使他们二人结为夫妇。弗兰肯斯坦因是雪莱著小说中的主人翁——一名医科学生。“弗”亲手创造出一个魔鬼,并且对其钟爱非常,最后被魔鬼所害。没有读过希腊神话和这本小说的人可能不熟悉句中这两则引述,所以我们在汉译文中加进了引述的寓意内容。


2) 我轻轻地滑入游泳池里,再不是我自己——人们所见的在游艇上度假的那个中年记者了,却成了一个浸身神潭的自由人,成了由奥林匹斯山上众神赐于慧眼的神之子,年青、建壮、永葆青春,被月神钟爱的恩底弥翁。


据希腊神话,俊美的青年牧羊人恩底弥翁是埃特里俄斯的儿子。月神塞勒涅爱上了他,每天夜里到山上和他相会。宙斯应月神的要求使牧羊人永远处于睡眠状态,以葆青春常在。奥林匹斯山是众神之家。


3)玛利亚当了家庭教师,多少有点象兰袜社的女学者,带着点托尔斯泰的忧虑感。后来,1906年4月19日,撕心裂肺的衷斯奇洛斯式的悲剧把她的生活隔成了两段,同时使她有了新的感情:居里的头在车轮下撞碎,死于非命,……玛利娅不是那种显赫于新闻版面的看护天使,也不是尊贵的罗马女王玛丽亚,她是一位实干的科学家,为一个在那黑暗年代竭尽全力妨碍她工作的国家实实在在地干着。


原文中“兰长袜”一词是一个代称,表示迂腐、古板、循“兰袜社”风尚的女学者。“兰袜社”是一个贬称,是18世纪时人们给

伦敦一个妇女俱乐部起的绰号,以后叫开了。这里“兰长袜”一词以代称的形式引述兰袜社的主要成员本·斯蒂玲芙莉特一反习俗,穿兰色编织长袜的史实。这句话的原文把引述和代称合起来用,表示玛莉娅当时多么寒酸、贫穷,世俗者和贵族如何低估了她。“托尔斯泰式的感情”引述的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和社会理论家托尔斯泰作品中溢于笔端、跃然纸上的感情。托尔斯泰性情忧郁,转信宗教,以博爱求解脱,曾作出很多努力改善农奴的生活。“哀斯奇洛斯式悲剧”引述的是伟大的希腊悲剧诗人剧作,借指居里死于非命的悲惨性。“显赫于版面的看护天使”引述的是圣经中的故事。“玛丽娅”引述的是罗马尼亚女王玛丽娅在第一次大战中随罗马尼亚军队在盟军中担任护士,名传天下的故事。


4) 从美国人在汽车保险杆上张贴:“我们在格林纳问题上是正确的”标语申述已见,到亲欧洲的美国外交官私下提出的警告说明:原先是欧洲人对美国有意见,现在是美国人对欧洲的怒气愈来愈大。


原句中提及的两则历史事实以引述的方式达到了类比的目的。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对照修辞格
下一篇:文法替换修辞格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