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白桦派作为ー个文学团体和流派,其影响并不是最大。 但是,由于白桦派文学宣扬的是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在主题和风格上,与五四新文学相吻合。因而,在五四前后,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翻译中,白桦派的作品翻译最多。
1) 武者小路实笃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白桦派的思想领导人武者小路实笃的作品数量很大。被译介到中国来的大多是戏剧。最早被译介到中国来的武者小路实笃的作品是鲁迅翻译的剧本《ー个青年的梦》,以及陆续被中国翻译家译介过来的作品《人的生活》、《妹妹》、《孤独之魂》、《武 者小路实笃戏曲集》、《爱欲》、《四人及其他》、《一日里的一休和尚》、《某夫妇》等,均 为武者小路实笃创作的戏剧。这些在戏剧章节中,有详细介绍。小说方面有张资平译的《不幸的男子》,1923年,鲁迅、周作人合作翻译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也有 武者小路实笃的小说。崔万秋翻译的《母与子》,是中国翻译武者小路实笃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母与子》描写的是私生子阿进自我奋斗的故事。此书在1928年由上海真善美书店出版发行。1930年,上海真善美书店又出版发行了崔万秋译的武者小路 实笃自传性中篇小说《忠厚老实人》。这篇小说描写了年轻的主人公失恋的苦恼,以及如何超越苦恼发愤进取。
2) 有岛武郎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有岛武郎也是白桦派影响较大的作家。从五四到1949年,中国翻译出版的有岛 武郎作品的数量并不像武者小路实笃那样多。但是,他在中国的影响并不比武者小路实笃小。
最早翻译有岛武郎作品的依然是鲁迅。1923年出版的鲁迅、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就收有鲁迅1922年翻译的有岛武郎的两篇作品《与幼者》和《阿未之死》。其中《与幼者》(后被鲁迅改为《与幼小者》)堪称选题最好,影响最大。《与幼小者》以主人公自己写信,讲述往事的口吻,描写了孩子的母亲从患肺病到悲惨去世的经过。作品以“眷恋凄怆的气息”,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和深沉的父爱。据说此作品素材来源于作者的亲身遭遇和情感体验。作品中提到的孩子的母亲,即是有岛的妻子安子夫人。《与幼小者》可以说是作者用全部的情感和心写出来的。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凄怆”以及那种博大的、深沉的爱,感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引起共鸣,使人凄然泪下。朱自清在《儿女》一文中就提到:“有一回,读了有岛武郎《与幼小者》的译文,对于那种伟大的,深沉的态度,我竟流下泪来了。”最为此作品打动的当是此作品的翻译者:鲁迅。看看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便可了解鲁迅在对待儿童(子辈)的态度上,与有岛武郎有着高度的共鸣。文章中说道:“……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有岛武郎的中长篇小说的译本,在二三十年代也出现了,那就是绿蕉译的《宣言》 和沈端先译的《有岛武郎集》。发表于1915年的《宣言》是部书信体长篇小说,是有岛武郎前期的代表性作品。全书以A、B两人三十七封来往书信,描写了常见的三角恋爱。1929年上海启智书局出版发行了绿蕉译的《宣言》。虽然绿蕉在三角恋小说充斥上海滩时,翻译同类题材的小说,多少有些迎合、趋势之嫌。然而,《宣言》所表现出来的健康的现代爱情观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赞扬的。
1935年,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沈端先(1900—1998,笔名夏衍)翻译的《有岛武郎集》,内中收有有岛武郎的两个中篇小说——《该隐的末裔》和《出生的烦恼》,都是有岛武郎的重要的代表作。其中,《出生的烦恼》也是日本文学中的名作之一。该作品 长期以来被选入日本的语文教科书,具有广泛的影响。《出生的烦恼》通过出生于贫困渔民家庭的主人公追求美好人生的故事,体现了人类在恶劣环境下,不向命运和境遇屈服,依然保持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的灵魂”。因而,《出生的烦恼》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但是,有岛武郎的大作,惟一的长篇小说《ー个女人》,却一直没有人翻译。这不能不说是ー个遗憾。直到20世纪80年代,《ー个女人》才在中国有了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