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惠特曼(Wah Whitman 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的诗作全部收在《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中。可以说他是用一生来写一首诗,一首关于整个美国经历的诗。他以丰富、博大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他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歌颂物质文明,歌颂“个人” 的理想形象,他的歌颂渗透着对人类的广泛的爱。诗人以豪迈、粗旷的气概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他那种奔放的自由诗体,同他的思想内容 一样,也是文学史上的创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诗人惠特曼出身于纽约长岛ー个农民家庭,只上过五年的学,但自幼勤奋好学善于观察生活。从19世纪40年代末,与传统的“高雅文化”毅然决裂,走上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写普通人,忠实地反映美国的生活现实。《草叶集》第一次发表时,他只有35岁,1855年,他首次自费出版了《草叶集》,不过当时只是一本只有12首诗的薄书。此后,他终生进行修改、扩充,前后不断增订出版了9个版本,直到临终时发表的1891年版本,才算最后定稿。1855年《草叶集》第一次在美国出版时,并没有受到本土人的欢迎,倒是在英国得到了ー些赞许。第二版他加上了《向世界致敬》、《大爷之歌》、《大路之歌》,可舆论并不比第1版好。但后来却足以证明他的诗已渐臻成熟。
《草叶集》第一版的长序,正是诗人关于新信念、新形式的宣言,其中12首诗正是这种信念与形式的结晶。这ー版本没有题目,也不分节,1856年第二版起名为Poem of Walt Whitman, an American, 1860年第三版将名称简化为Walt Whitman, 一直沿用到 1881年第八版才改用现名。但是在全部九版中,它的内容改动不大,而是气势磅礴、 博大恢宏的笔触反映了惠特曼一生创作道路与特点。他的作品与风格对于20世纪美国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世界诗坛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公认为19世纪的重要诗人。
惠特曼开创了“自由诗”的时代,他摒弃传统诗歌的格律和音韵,而使用来自生活的语汇,创造出新颖的形象与崭新的节奏,并以极大的热情和极其丰富的想象歌唱了普通人的生活,表现了上升时代美国生活的民主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
惠特曼在中国颇有声名,人们都知道他是ー个民主的诗人,但实际上认真读他作品的人并不多。不过这也有客观原因,因为惠特曼的诗是重视节奏的无韵诗,译成中文只能首先译词的意义,这样ー来原诗的节奏和音乐的韵调就失去了,而我们中国的读者如果只读译文,就很难欣赏到他诗中的荷马的、莎士比亚的、圣经上的颂圣诗的韵味。
尽管如此,惠特曼的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开始得还是比较早的。惠特曼逝世27年后,田汉于1919年7月5日发表《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一文。首次将这位伟大的诗人介绍到我国,文中摘译了《草叶集》中若干首诗歌。同年12月3日,《时事新报》又刊载了郭沫若介绍《草叶集》的首篇译作《从那滚滚大洋的群众里》。田汉的文 章与郭沫若的译作拉开了我国译介惠特曼的历史序幕。此后,从1944到1991年近五十年中,《草叶集》相继有七个中译本陆续问世,它们也代表了中国译介惠特曼的主要成就。
《草叶集》的第一个中文选译本取名为《大路之歌》于1944年3月由读书出版社出版,译者高寒(楚图南)。译本分上下两部分,共收入15首诗歌,均为惠特曼的名篇佳作。译者在《译序》中对诗人的思想与艺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诗人别具一格的自由诗“在人类的历史没有消灭以前,也就是永久地存活着”。1947年上海读书出版社再版。时隔不久,译者在《大路之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40首新的译作,题为《草叶集》,1949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增订后的版本以歌颂个性解放、赞美美好未来与创造性劳动的诗篇为主体,并参照诗人亲自审定 的《草叶集》的“临终版”将55首诗歌分别编入11首组诗之中。译文质量有所提高, 并勘正了译本初版中的某些误译。1955年10月,为了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号召, 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惠特曼和《草叶集》问世一百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楚译《草叶集》改称《草叶集选》再版发行。这个新的版本増加了《法兰西之歌》等三首国际题材 的诗作,共收入诗人从1855年至1874年创作的诗歌58首,并由王岷教授协助对译文进行了校对和修改。楚译从《大路之歌》发展到《草叶集逸》,代表了我国译介惠特曼三十余年后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为我国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惠特曼奠定了基础。从1944年到1987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读者也主要是通过这个选译本来认识惠特曼的。
惠特曼的诗以思想驳杂,内容包罗万象,风格自由豪放而著称于世。因此,对译者来说,要在译文中恰如其分地再现其思想与艺术特色,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楚图南的译本在这一点上独具特色,他力求形神兼备,若两者不可兼顾时,则舍其形求其神, 使译作能够产生与原作大致相同的效果。译文尽管在翻译技巧和措辞造句方面存在着一些个别的问题,但此译本在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确实为介绍惠特曼做出不可磨灭 的贡献。所以,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草叶集》中文全译本仍以此为基础, 补译出其余未译的诗篇,充分说明了译本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草叶集》的第二个中文选译本是于1948年11月由青铜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屠岸。这ー译本名为《鼓声》。译本共收入惠特曼从1855年至1881年创作的短诗52 诗,其中包括十余首名篇。此外,还包括美国诗人桑德堡为现代文库本《草叶集》撰写的《序言》与译者编写的《惠特曼小传》及《论介绍惠特曼》。其中《论介绍惠特曼》一 文涉及到当时对评价惠特曼有争议的问题,文笔犀利,见解深邃,既肯定诗人的远见卓识和伟大之处又剖析了其阶级局限性,主张“批判地接受他”,表明译者对诗人及其作品有深人的研究。这ー译本的风格是,译者“崇尚直译,力图通过确切地再现原文的语义、句子结构、内在韵律与修辞手段来传达原诗的神韵”。然而译者有时过于追求译作与原作之间的“相关准确性”,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译作在自身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所以措辞造句难免略嫌拘谨。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译文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重要的是译本的价值与意义已超过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 对当时社会变革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应当说明,由于历史的缘故,三十余年来译本 近乎子“绝迹”,直到1987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与楚译《大路之歌》等四首诗汇为ー集,以其中的短诗《我在梦里梦见》为题出版,人们才有幸欣赏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