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同时,《指南》对学校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作出规范要求。包括不得使用人工智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或宣扬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违背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全面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局限性与不足,严格保护个人隐私、敏感信息和涉密信息。未成年人要在教师或家长的许可和引导下,适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主动告知监护人,推动家校社协同,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鼓励高校探索利用数字人、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开设相关课程。
推进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表示,《指南》特别强调了“加强顶层设计,战略先行;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先行;聚焦核心场景,试点先行;重视安全发展,规范并行”的应用策略。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发展。在《指南》的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确保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冯洪荣说,人工智能应用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促进科学发现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指南》强调了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的理念,“教育系统应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者,通过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确保它成为教育创新的助推器,而非束缚学生思维的工具”。
不久前,北京市教委等4部门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北京市将完成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建设,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的格局基本成型。此次发布的《指南》,就是《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政策监管体系的关键举措之一。
据悉,《指南》是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