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政策规章 > 正文

推动高校支撑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7-15 15:08:51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
摘要: 围绕“千校万企”行动的组织开展,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和...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围绕“千校万企”行动的组织开展,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千校万企”行动?


  雷朝滋:“千校万企”行动是近年来第一个由教育部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实施的专项行动。行动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目标,围绕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出“七个一批”重点任务,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力争利用5年时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新增布局30个左右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和100个左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动建设一批校企创新联合体,开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联合部署一批协同攻关任务,支持高校和企业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根据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实现与高校精准对接,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合作,突破一大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强化企业需求牵引和市场化导向的知识产权布局,有组织推动1000所以上高校支撑服务10000家以上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较于以往通过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合作的模式,“千校万企”行动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发力。三部门分别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着力调动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积极性,增强产学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是更加注重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的双重优势。“千校万企”行动在着力支持推动校企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同时,注重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采取专门举措组织高校科研人员、优秀博士生等,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难题。


  三是更加注重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千校万企”行动综合考虑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不同层次需求,组织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博士生等不同类型创新人才,通过联合攻关、技术服务等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创新资源精准对接。


  记者:三部门为什么联合开展“千校万企”行动?


  雷朝滋: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部门联合实施“千校万企”行动,就是为了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推动校企合作,构建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协同创新,用好高校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积累,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高校更好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梁志峰: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7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来自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推动高校创新成果惠及中小企业的重要举措。三部门开展“千校万企”行动,有利于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和企业产业化创新的优势,通过加强协同合作提升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雷筱云:知识产权是高校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创新与市场、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纽带。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联合财政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多措并举,强化以转化实施为目标的知识产权运用。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是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总体增速的近2倍,其中向中小企业转让许可2.4万次,占比89%。此次,三部门联合开展“千校万企”行动,将进一步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