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16.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认真做好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加强教材研究,丰富教材呈现形式,完善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遴选机制,实现先进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结合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教材建设,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
17.改革评价体系。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聘任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
六、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18.着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完善一流专业质量标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要互为补充,同频共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19.提高专业建设质量。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部门)合作,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课程教材,完善专业教育质量省级监控平台,持续推进专业评价工作,适应教育综合改革要求,进一步完善招生选拔机制,推动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推动高校建立专业办学条件主动公开制度,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20.优化专业结构。坚持因校施策与整体规划相结合,统筹推进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引导高校克服同质化倾向。面向全省重大发展战略,超前布局一批服务全省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缺专业,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专业,推动一大批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发展,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1.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鼓励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推动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挑战,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