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 片战争时期,一位不了解中华文化的西方传教士马礼逊认为,中国龙与《圣经·启示录》中的“dragon”有相似之处,在编 撰字典时就将中国的“龙”解释为“dragon”。“这在很长时期造成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因为在西方 ‘dragon’是恶魔的化身,代表了邪恶的力量。”吕世生告诉记者。
这种误译 源自译者未能把握来源语的文化根基。“有些译者无视或忽视中外文化语境的差异性,对许多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专门术语进行望文生义 的对译。”孟凡君表示。以中国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天”的翻译为例,吕世生提出,汉语的“天”既包括物 质层面的天,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天,代表宇宙的主宰、超自然力。有学者将其翻译为heaven,但这个词在英文中只有第一层意思。翻译的不完 整造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理解的不完整。
在雷米·马修看来,文化差异性带来的 语言理解难度在文学领域尤为突出。“月亮是中国诗歌中的高频词,象征美好。但在西方诗歌里基本上是毫无意义的,特别是在法语诗 歌中,月亮不过是时间周期循环的代表。”
吕世生表示,现在很多术语翻译是西方概念和 中国概念的混合物,而非纯粹的中华文化概念。在跨文化交流的初期阶段,文化误读不可避免。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概念的思想内 涵将逐渐得到认识,如对“功夫”的翻译经历了从“muscle art”到“gongfu”的转变。
对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向世界准确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勇认为,确立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翻译标准,有利于大众更好 地接受经典,避免因翻译不到位导致的误导;有利于改善同一术语有诸多译法的混乱状况。不过,孟凡君也提出,中国古文字有多义性,统一 标准的同时,要兼顾术语翻译的多元性。
在吕世生看来,翻译实践需要有所依据,但标准术语的 制定应随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加深而保持一定开放性,这是翻译不断完善需要经历的过程。对于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理解障碍,吕世 生建议加强译文接受研究,不仅要考虑译者和原文的关系,更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性。
孟凡君认为 ,要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可以借鉴古代佛经译场的宝贵经验,用集体智慧克服跨时代、跨文化翻译中的困难,比如促成翻译专家与国学专 家的协作、促成中方专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