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研究不能忘了“根本”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 桥梁。10月11—12日,第二届两岸西方翻译理论再思/批判暨“翻译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天津外国语 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澳大利亚《翻译中国》杂志社主办,主题为“翻译批评”和“翻译中国”。学者研讨如何理性对 待纷纭复杂的西方翻译理论,在中西对话中重新审视和探讨中国翻译理论。
以淡定心态面对西方 翻译理论
近年来,我国学者已不再盲目崇拜西方理论,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借鉴,能够保 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对于长期被忽视的中国翻译理论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与发掘。
天津外国语大 学副校长王铭玉认为,目前,中西翻译理论之间存在着话语不对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却忽视了中国的翻译理论; 梳理西方翻译理论固然意义重大,但更重要的是考虑中国的翻译理论,梳理有哪些流派和思想,哪些部分可以与西方翻译理论切磋对话、和谐 共处。
他还表示,今天,需要以淡定心态面对西方翻译理论。“再思”首先是要继续 学习,不忽视其可取之处,西方翻译理论的精华部分可作为“枝叶”被吸收入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之中;“批判”意味 着分析,意味着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理性认识。尤其重要的是,翻译理论的研究需要“不忘记祖先”,因为这是“根本” 。
避免“翻译暴力”现象
天津外国语大 学英语学院教授陈大亮表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一问题至今尚无答案。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为“境界哲学 ”,境界哲学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具有内在渊源关系。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要从境界哲学入手,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的性质特点、理论形态、范畴体系等,从而将其推陈出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