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引进了大 量西方翻译理论,极大地拓展了视野,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不过,一些误读误译给借鉴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值得引起广泛重视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曹明伦谈到,在我国引介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误读误译西方翻译学者观点的问题,在翻译研 究中误译炮制出许多无中生有的概念,从而使人误以为西方翻译理论晦涩难懂,如广为流行的“翻译暴力”、“文本之外别 无他物”等都是误读的产物,“翻译暴力”实为“对原义的故意改动”,“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则是 “文本之外并无插图”。他提出,“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值得深思,研究国外翻译理论需要正确的理解,同样引介和 借鉴其翻译理论也需要正确的翻译。
寻求中国话语的世界表达
“翻译中国”,意味着中国文学、文化、文明重要成果的“走出去”;在实施文化“走出去” 战略的进程中,学者和翻译家当为寻求中国话语的世界表达贡献应有的力量。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 及双语学系教授朱志瑜回顾了1949年以来由中国译者所做的中国文学英译,在此过程中,《人民中国》、《中国文学》等杂志和《熊猫丛书》 、《大中华文库》等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认为,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和遵循文化传播、交流的 规律,注意利用国外文化市场等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地位越发凸显。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 审郑敏宇称,汉学家翻译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目前,对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英美汉学家的翻译行为和认知策略进行探讨,深入揭 示和客观评价他们在跨语言、跨文化活动中的认知状态、认知方式、认知视角等,对促进文化交流的反省和对话,促进我国文学翻译队伍的培 养,乃至对外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http://www.cssn.cn/st/st_xsplc/201410/t20141013_1359842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