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教育强国发展有哪些新动向
梳理教育强国指数报告,记者注意到,排名前15位国家基本保持稳定,2012年排名前12位的国家,始终位居前15位行列。那么,这些教育强国有哪些教育新动向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受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马晓强表示,对世界教育强国的持续追踪可以发现,目前大家都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人口影响,二是科技变革,三是国际竞争。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造成冲击。马晓强介绍,教育强国纷纷加速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比如韩国计划从2025年起增加中小学信息课程的学时至目前的两倍,增设“人工智能基础”和“人工智能数学”作为高中选修课程。
STEM教育起点也在不断前移。比如德国推出STEM行动计划2.0,提出沿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链推进STEM教育。
此外,高校承担更大的终身学习责任,让成年人随时随地学习;留学教育强劲复苏,对留学生的争夺不断加剧等,也是值得关注的教育强国发展新动向。
“面对挑战,教育强国发展的新动向给了我们借鉴和启发。事实上,中国在某些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以人口问题举例,马晓强说,中国的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如何以教育红利抵消人口数量减少带来的冲击,如何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建设教育强国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事实上,以后的路越来越难走,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马晓强表示,今后排名每提升一位,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还要警惕前进中的反复。补齐短板,找准发力点,才能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马晓强介绍,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看,我国与教育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从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上看,2020年,我国高于高中毕业年级3—5岁人口高中阶段完成率约为74%,与教育强国国家86.3%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国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偏低,近几十年来,我国STEM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程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但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许多领域仍然缺乏顶尖人才,等等。
“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应借鉴世界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和方向。”马晓强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马晓强表示,大部分国家都把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和底色,将其培养成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针对各学段存在的短板,马晓强建议,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普及与完成水平,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将成人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切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将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上升为教育基本政策。以高等教育引领国家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经费、师资保障等。
“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我们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辟数字教育新赛道,抢占留学教育制高点,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为建设教育强国汇聚磅礴力量。”马晓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