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85.6%受访者认同通过网络学习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的卢嘉昊也对此表示认同,认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能够更加激发他学习的自主性。书籍只是单向的输出,但社交网络平台的“评论”“弹幕”等功能增强了互动性。“每当我看到他人的反馈,会产生一种我是在和很多人一起学习知识的感觉,能让我更好地坚持下去。如果是一个人在啃‘天书’,我会感到孤立无援,可能很容易就放弃了。”
在社交平台找到学习伙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0.0%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学习攻略或心得。受访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专业所学或课外学习成果分享给更多人(36.6%),自我表达、展示学习成果(18.1%),和他人线上交流学习、促进自己进步(17.2%)等。
英语六级考了669分的高分后,张静怡萌生了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的想法。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分享的第一篇笔记就是六级备考经验。贴满整墙的单词记忆卡、练习用什么App等“干货”和技巧,让这篇笔记收获了过万点赞和收藏。后来,她顺利保研至清华大学,也更新了多篇夏令营心得,“这也是紧张的考试过程中的一个情绪‘出口’”。
调查显示,83.8%受访者喜欢和网友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能在和网友的交流中帮助别人、互相学习,也是张静怡最在意的。她会回复每一条留言,看到有粉丝评论“想知道你怎么考专业第一的”,她就细致地梳理了自己的学习规划和研究生申请过程。还有一位粉丝最初在小红书上和她互动很多,两人互加了微信,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互相探讨学习经验。
李显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剪辑成短视频发到社交平台,有时候也会开着直播自习,来促进自己学习。“以前我在桌前坐半个小时就坐不住了,总想‘摆烂’,但想到有很多双眼睛隔着屏幕‘监督’我,自然就会更专注了,现在我能连续坐着学习六七个小时。”
除了分享学习经验、隔空“云伴读”,李显还会在早上五六点在研友群里叫研友起床,建立多人线上自习室。他发布的视频里,也经常展现早睡早起、勤锻炼的优良作息。“总能收到很多想跟我一起学习打卡的留言,能够激励大家一起上进真的很开心。”
虽然没有系统地发布过自己的学习心得,但苏志杰也非常喜欢在视频课程的评论区和“云老师”“云同学”展开讨论。“在讨论帖里能看到其他人对于抽象计算公式、化学结构的不同分析思路,可以对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补充。”苏志杰认为,大学学习是一个寻找开放性答案的过程。有一次,苏志杰也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思考,讲课的老师还对苏志杰的回答进行了点评。
考研时,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也曾参与到网上学习讨论中。看完一位学习博主总结的考研资料,她又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了一遍,发到相关话题下。“因为我按照自己整理的逻辑,记知识点会更快,所以分享给大家。”一些网友在她的帖文下讨论,有人认为原博主的思路更好,也有人觉得杨紫琳整理的更好记,就知识点记忆的方式探讨了一番。
大学生网络学习,能高效利用也能理性看待
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几乎“用之不竭”,让杨紫琳觉得既方便又困扰。“输入一个关键词,能搜索出来的信息太多了。有时候打开平板电脑,从8点坐到12点,才选好我要看哪一个。感觉这一上午自己好努力,但其实什么也没干。”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不可避免,杨紫琳也想了一些办法来规避,“可以去看权威的信息来源,比如我比较愿意看‘加V’大学教授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