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超值满减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新闻 > 综合报道 > 正文

外国青年搭上中国发展“顺风车”

发布时间: 2022-09-13 14:52:03   作者: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浏览次数:



  把“脱贫梦”带回乌干达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所说,“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千年脱贫梦,我希望把中国脱贫的经验带回祖国。”2019年,乌干达女孩萨拉(Sarah Marjorey Kisakye)带着这一梦想来到中国传媒大学留学。2021年,萨拉和其他外国青年代表前往云南省的麻栗坡、金平等地,了解当地减贫和农业发展情况。萨拉说:“乌干达有很多部落,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曾因战争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脱贫和乡村振兴经验非常值得乌干达借鉴——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初衷。”


  那次云南之行,中国外交部助力麻栗坡县脱贫建设的产业园区——嘉铭茶园合作社,给萨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拉了解到,园区成立以来,每年为社区创造600万元人民币(约93万美元)的收益,成功帮助周边235个家庭脱贫,一些当地农民还通过互联网销售石斛、茶叶等产品。2021年3月11日,萨拉采写的报道在乌干达第一大报《新愿景报》刊登。在她看来,中国为广大非洲国家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榜样,“也许有人会说非洲缺少资本、技术和工艺,中国最初也一样,最终却成功‘逆袭’。我相信,包括乌干达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同样也能实现减贫。”


  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四点主张时,提到“共享减贫脱贫经验”,宣布与非洲国家共同实施“减贫惠农工程”,体现中国与非洲深化减贫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今年正值中乌建交60周年,萨拉从未忘记她来中国的初衷,“通过新闻写作向乌干达读者分享我在中国的体验,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挥引领作用


  为了找到“中国生态环境如何变好了”的答案,4年前,厄瓜多尔青年哈文(Roberto Xavier Supe Tulcan)申请来中国读博,今年是他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的最后一年。哈文说,在中国的这几年,他收获的远不止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环境治理的实践成果。


  “起初,你可能认为(中国)农村欠发达,缺乏资源;但当你身处其中,这种想法就不复存在了。”哈文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多次提起不久前他参加“国际青年中国行·云南”活动时参观的古生村科技小院。“科技小院通过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增收,还通过分析农业污染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为其他有类似问题或有相同目标的地区树立了榜样。”得知科技小院项目未来会被打造成开放性、国际化的平台,哈文更加坚定了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国的想法。他说:“厄瓜多尔是一个小国,自然环境复杂。我希望有机会到科技小院项目中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以后将我在中国学到的经验带回我的国家,成为有能力负责环境治理项目的人。”


  哈文清楚地知道,近十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以大国外交和多边合作方式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积极引导推进《巴黎协定》后续谈判进程。中国还通过切实行动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1年会见西班牙外交大臣时所说:“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是踏实行动派 。”


  “中国希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哈文说,“中国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经验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整个世界,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共同体中。中国已经给全球环境治理‘打了样’,各国没有理由不‘抄作业’。”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