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证留学 |
- 笔译 |
- 口译
- 求职 |
- 日/韩语 |
- 德语
人是教育走出去与请进来最好的动力。汉代名臣锡光与任延驻守交趾(今越南境内),广设学府以育儒生阶层,史称“岭南文风,始二守焉”。明成祖开办的四夷馆设鞑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高昌(维吾尔)、缅甸、暹罗(泰国)、八百十馆,邀周边各国学者来华执教,如外籍教师云清等六人在缅甸馆执鞭终身。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古往今来,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对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提供绝佳例证。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亚洲各国教育交流,既能让本国教育充满勃勃生机,亦能为他国教育发展创造条件,亚洲教育百花园由此群芳竞艳。
学子交流铸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相亲即人文交流。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故而,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顺应亚洲合作发展大势和亚洲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共赏文化多元之美、共话民心相通之道、共谋文明发展之计。作为民相亲的一种形式,师生交流可为人文交流互鉴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盛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自奈良,更名为晁衡,入太学,高中进士,官至三品,在中土客居五十四载之久,谥从二品潞州大都督。“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这首感天动地的《哭晁卿衡》以及阿倍仲麻吕回敬的那首《望乡》,书写了一曲中日民相亲的千古美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9世纪中期,以玄奘留学途中所撰《大唐西域记》为参照,西方考古学家按图索骥对其挖掘,早已堙没的那烂陀得以重见天日。2009年第四届东亚峰会发表《东亚峰会关于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联合新闻声明》,由印度总统亲自挂帅总督察。因玄奘留学那烂陀,中印实现跨越喜马拉雅的民相亲。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由相遇而相爱,须经由相知。教育之功效即在于,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把文明对话做实、做深、做细、做好,让亚洲文明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绚烂绽放。
民心相通谋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