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发布时间: 2019-09-03 08:55:14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译文 1: 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ruton Rafflel 译)


译文 2: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翁显良

译)


模糊性使文本意义具有了未定特性,呈现为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式结构,从而展示了文学艺术的时空广延性和艺术韵味,显示出其恒久的魅力之所在。以“昏”字为例。有人将“昏鸦”理解为“暮鸦”或 “晚鸦”或“黄昏归来的乌鸦”,但也有人结合“枯藤”、“老树”的组词特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把“昏”理解为“迷乱、糊涂”的意思。再看“瘦马”的意义,难道仅仅是“瘦弱不堪的马”?或许还有“身心交瘁的马”和“失神落魄的马”的含义,甚或是“疲倦的游子”的化身呢?


此外,中国诗歌表现在语法上的模糊性尤为突出。中国文字是以形为主的表意文字,没有时态、语态、词性和数的字形变化,而且中国诗歌也不必像英诗一样,一定有主语、谓语、代词和介词等,从而造成了时空关系不明确,意象模糊。《天净沙•秋思》前三行用了九个名词,没有数量词限制,也没有动词、介词作连接。至于该景发生在何时何地,有几只昏鸦,是什么枯树,人家位于何方等等,只 能靠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从上述两种译文不难看出,它们均不同程度地消解了原作的模糊性,使其未定点具体化了。有的通过增词使意象之间的关系明朗化了,如译文 1 中的 hanging,译文 2 中的 hovering over, wreathed

with;有的通过想象使“无声”变成了“有声”,如译文1中的croaking,译文2中的moaning和groaning;而原作中名词单复数概念的模糊性在上述译文中均不同程度地具体化了。作为读者,任何人都可以这样去想象,去引申,去创造。但作为译者,他们却无意中缩小和限制了译文读者的想象空间。比较而言,下面的译文在保留原文想象空间方面显然更胜一筹:


TO THE TUNE OF TIAN JING SHA

AUTUMN THOUGHT

Withered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Tiny bridge,flowing brook,and cottages,

Ancient road,bleak wind,bony steed.

The sun sinking west,

A heart-torn traveler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周方珠译)

如果我们的文学译品如原作一样,也能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或许就能达到“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境界。在这一点上,接受美学理论的一条最主要的基本原则“视野融 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只有让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我们的译 文相融合,才能谈得上译文的美学标准。因为“任何读者在阅读某一文学作品之前,头脑都不会是一张白纸,而必然是在头脑中积淀着 潜在的‘前理解’和‘期待视野’,它会潜在地决定读者对作品价值的 阐发和创造,而不会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会使读者按照自己的尺度 衡量作品,并引申与创造出新的意义”。(王卫平,1994)因此,若译 者一味追求译文的“明白晓畅”,其结果只能是缩小和限制译文读者 的想象空间,破坏文学语言本身应有的模糊之美。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鲁迅作品外译简介
  • 下一篇:《阿Q正传》外译简介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