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微观认知世界的联系和语篇翻译认知原则

发布时间: 2019-04-14 09:15:56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就语篇翻译典型的全译而言,追求T2与T1在语篇微观认知世 界上的最大相似性可以视为语篇翻译的认知原则。在这样一个原则下,译者由原文语言线索引导建构的ICM与原文本作者所欲表达的 ICM越是契合,他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就越是透彻。在这个基础上, 他越是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条件和认知规律,越是充分预测读者的 ICM (包括推理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反应方式)和背景知识情况, 他产出的语篇在目标读者那儿就越有可能建构出最大相似的T2认 知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译者译文的目标读者也就等同于译者自身。 虽然文化间绝对透明的互译是不可能的,但翻译中译者通过基于原 文连贯性的译文连贯性生成,并恰当补偿译语读者在ICM和背景知 识上的不足,就能使目标读者宏观认知世界和译文下的认知世界恰 当统一起来而实现对T2的认知建构,实现译者所期待的T2连贯表征和认知解读。在这里,对于译者的语篇理解和表达过程而言,译者的ICM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构建T2的过程中,从认知世界向语言世界转换的一般性原则之一是看语言形式能否激活T2目标读者的相关ICM。认知主体的这种ICM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认知结构,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也涉及认知主体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对于语言社团中不同的人群而言,可能对某事体的理想化认知存在差异(例如俗话语和专家话语在认知上的差别),因此某个具体的ICM并不一定能说是普遍适用的。因此,这种复杂性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目标读者可能具备的ICM作为影响翻译策略的—个参数作出预测。


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宏观认知世界的差异,T2语言形式会有可能使得目的语读者无法产生与T1读者相似的或者译者预期的ICM,甚至会产生无关或者相悖的ICM。这样就使得目标读者难以建构译者所期待的那种T2微观认知世界。从认 知的角度讲,认知主体可能会运用两种策略来解决认知上的冲突:同化和顺应。从译者的角度看,一般也会采用两种解决方法,即归化和异化,前者是译者根据对目标读者ICM的预测,调整译文使译文适应目标读者的ICM,在译文中使用译入语中存在的能够激活读者类似ICM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容易地进行同化认知,缺陷是会造成原文语篇意义的走失或者变形扭曲;后者是通过译文语言选择(主要是表现原文表达的字面信息)促使读者进行意义建构,虽然难以激活与原文直接相关的ICM,但是读者如果付出认知努力进行顺应化认知,就会增长背景知识,扩展认知世界,所获得的新知识有可 能会发展成为目的语文化新的ICM,缺陷是需要读者较多的认知努力,所以前提条件是译文要能够被目标读者所阅读。对构建T2的具体语言选择而言,这两种策略只是相应连续体的两端,任何的T2都不可能用其一而不用其二,而是这两种策略综合运用的结果。要恰当地运用这两种策略,需要译者分析各种影响翻译的因素,特别 是预测分析译文目标读者的认知世界(ICM+背景知识),然后做出 判断。人类的体验认知活动是永恒发展的,人类的认知世界是不断 扩展的,其中ICM系统也会随之发展变化。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流领域的不断扩大,不同文化间的认知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交集,这就为翻译实践中异化策略的运用提供了认知上的基础。这种趋势已经在翻译实践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