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美国田园风光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发布时间: 2018-09-10 09:03:0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评】

这是一首充满梦幻情调和淡淡优思的诗歌。弗罗斯特本人曾认为这首诗是他所有创作的诗作中他最喜欢提到的诗。科林斯•布鲁克斯也认为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这首诗最引人注目。”《雪夜林边驻脚》至少有5组意象连缀起来表达了一种扑朔迷离、忧思惆怅的情调。第1组意象是雪夜。这是寒冷与幽暗二者的结合,象征着诗人心境的凄冷状态。第2组意象是树林,美丽、幽深,象征着诗人的寄托。第3组意象是小马,这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命和力的象征。第4组意象是湖冰,冷的极致,象征着死亡。是诗人本能地感觉到的必不可免的未来的归宿,第5组意象是飞舞的雪花,漫天遍野,有点像是其余4组意象的中介物,弥漫而不执着,可见而不可触。飘然于前,忽焉在后,是扑朔迷离状态的最贴切的写照。这种扑溯迷离状态由于诗中一连串的疑惑而进一步加强:“纳闷”,“为何”,“仿佛问,出了什么事情?”此诗的诗眼是“可惜我还有别的承诺等待完成”。诗人还有强烈的使命感,他还不愿意就此在雪夜的林边永远驻步,生命的路程远未完结,他“不能安睡,除非再走一程”。死亡这种极其重大的主题在这里被淡化,诗人以一种近乎超然的人生态度来提到它。苟非有“承诺”,他也许会长此沉睡林边!


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的这种近乎超然的心态。来则来,去则去,人生在世,只要尽其所能地完成承诺,则无所遗憾。


不过,弗罗斯特终究还是愿意执着于生命的。他的超然也还不能达到苏轼(1037—1101)的那种超逸隽永、泻化无痕的清髙境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词的境界亦有类于弗罗斯特诗境界处。此词意境幽冷深曲,影影绰绰,恰如孤鸿之翩然而至,悠然而往。“语意髙深!似非吃烟火食人语”。但词旨毕竟有别,此词喻诗人不肯苟合取容、与世俗同流。

 

与弗罗斯特的思考人生的最终归宿问题相比,还是入世的调子重于出世的调子。只是在描摹那种冷落萧索、形单影双、往来无定、无可依凭的处境,苏词更显得技高一筹而巳。


责任编辑:admin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