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诗人与诗威

发布时间: 2018-07-25 09:06:5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如果说凤凰是由“集香木以自焚”的大火中获得涅架从而“再生”出来的话,那么《凤凰涅槃》这首诗本身则是从一场“火山”爆发中...



如果说凤凰是由“集香木以自焚”的大火中获得涅架从而“再生”出来的话,那么《凤凰涅槃》这首诗本身则是从一场“火山”爆发中产生出来的。不过, 这并不是富士山的火山(虽然郭沫若当时正在日木),而是爱国主义激情的“火山”这次“火山”的爆发,当然也不是偶然的。考其诱爆因素,至少有三:第一,正好发生在受十月革命影响的“五四”运动爆发之后;第二,正好是在郭接触了与“五四时代的暴轵突进精神十分合拍”的诗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 《草叶集》的时候;第三,正好是在“真真正正是白话,是分行写出的白话”诗在中国诗坛上崭露头角的时候。由于有这些因素,于是“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凤凰涅架》这才在一种如同“神经性发作”的状态中诞生出来。


如果说荒原之所以荒芜是由于干旱,由于缺水的话,那么,《荒原》一诗本身的产生也是由于作者精神上的荒芜和信仰发生危机的结果。1921年的欧洲在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55个月的蹂躏之后,正在饥荒和绝望中挣扎。曾使西方人引为自豪的所谓西方文明似乎正在迅速堕落和衰亡。整个西方知识界处于一种空前未有的精神贫瘠的状态中。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砖商家庭的托•斯•艾略特此时是英国伦敦劳埃德锒行的一名小职员,也正处于身心交困的时候;工作劳累,经济拮据,“妻子长期染病”,他自己的身体也“岌岌可危”。外感于所处社会的凄凉惨淡,内忧于缠身疾病和信仰危机,其状真是如处水火,于是一股怨愤发为辞章,就成了这首如泣如诉,连咒带 骂的长诗《荒原》。和《凤凰涅槃》比起来,其中有许多哭骂文字如出一辙。然而《凤凰涅槃》的哭是志士刎颈前凜然悲壮的哭,《荒原》的哭却是天涯乞儿日暮途穷的哭;《凤凰涅槃》的骂是慷慨淋漓、义正词严的骂,《荒原》的骂却是闪烁其词、无可奈何的骂。所以虽然同是哭骂文宇,哭声和骂声是大有区别的。


这两位诗人在这方面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创作上述二诗却有一些具体的有趣的相似处,这里只是约略撮述几件。


第一,两人创作上述诗篇时都在异国。郭沫若是在日本的九洲帝国大学写成《凤凰涅槃》;艾略特则是在英国的伦敦(后在瑞士〉写成了《荒原》。

第二,两人都约在而立之年:郭沫若29岁,艾略特34岁。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关联翻译法
  • 下一篇: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