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诗歌事象美

发布时间: 2018-06-24 09:38:57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我所谓的事象美指的是诗歌中的典故、情节和篇章结构之类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美感。



我所谓的事象美指的是诗歌中的典故、情节和篇章结构之类在读者头脑中产生的美感。

先说用典用事之类。

用典有用典的好处,也有用典的弊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千千万万种东西以语言文字形式记载下来,构成中国入传统文化积淀的一部分。这千千万万种东西各自都由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字词作为钥匙一样的符号来代替着 (语言学中称之为能指与所指),平时我们只要提到这些符号,就会使我们联想起它们背后隐藏的东西。例如一个成语,就多半意味着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具有特定的义象范围。写诗的人,如果运用得当,用一个典故就可以勾起许多联想,因而可以事半功倍地使诗歌本身产生更大的审美效应。


例如王安石《书湖荫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闻送春来”即是用事技巧髙超的例证。

我们先撇开这里的典故,直接理解原诗,原诗词句明白如话,对仗工整。一条汩汩的小溪像专为保护禾苗青青的农田似的绕田蜿蜓而过,两座山则仿佛两道门突然打开,于是一片葱青的田野迎面而来。这种描绘有动态、有静态、有色彩、有声音。清新朴实,形象逼真,毫无用典的痕迹。这就是说,即使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里用了典,也不影响我们对原诗的理解。这就是用典的最高境界。但我们进而要问,如果我们知道了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又怎么样呢? 回答是:知道之后,对原诗的理解就更丰富,更觉原诗耐人寻味。“护田”出自 《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知道了护田一典,则眼前的护田就不单是一种视象,而是多了一层事象,即历史故事。历史本身具有一种古扑久远之美,使我们在欣赏眼前清溪绕田的景色时,不仅仅停留在空间视象的层面上,而是纵向作时间透视性回顾,想到从前与此相关的轮台、渠犁、田卒、校尉。这样一来,眼前的美景便触发出许多相关视象,时间、空间遂打成一片,我们所获得的感受也就更深刻、丰富了。再看“排闼”出处。“排闼”意为推开门,亦出自《汉书•樊哙传》:“髙帝尚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人群臣,哙乃排闼直人。”樊哙径自开门就急匆匆地去见高帝的情形,无疑增加了我们对“排闼送春来"的感受。第一,知道此典故,对“两山”被暗喻成两道门的感觉会增强;第二,对“排闼”一词暗示的快速动作视象感会增强;第三,对“送春来”三字显示的动态视象亦有更生动的感受,仿佛一片青葱从两道突然打开的门中蜂拥而来似的。因此,善用典,省掉诗人不少力气;有的东西要绕许多弯子才说得明白,但如果用一个适当的典故,立刻解决问题,因为典故已高度符号化,里面常凝结着大量的义象、事象、音象、视象等。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诗歌味象美
  • 下一篇:诗歌义象美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