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发布时间: 2018-05-23 09:08:23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十载飘然绳检外,

撙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游,

倚遍江南寺寺楼。

Whirled tea years beyond all bounds,

Treating myself in the tavems, drinking my own health.

In Autumn hills and spring rain in the places where I idly sang,

I lolled against the pillars of every monastery in Chiangnan.


葛氏力图在文字上复制原文,但却是太过于“忠实”、完全破坏了原文的诗味与作者的原意。原诗中,诗人游山玩水,似乎悠闲自在,内心却十分苦闷。原诗虽无一处正面发泄无可奈何的愁绪,而又处处让读者觉察到一股怨气。原诗妙就妙 在这“弦外之音”。再看葛氏的译文,粘滞呆板,亦步亦趋, 结果徒然强留住了原诗的形状,神韵和幽渺的深意却丧失殆尽。


如果一位作家,尤其是抒情作家翻译或参与翻译自己的作品,就待别容易产生一种异国情调,作家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总要把自己细致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如有可能的话,还要将这种感觉加以拔高,或表达得更为准确。翻译的有效性在于人类精神中的普遍性或和谐一致性,尽管普遍性与和谐一致性至今无法证实。翻译的目的就是把原作的内容加以吸收,同时尽可能保存原作的形式。德莱顿对意译的定义是:“写出外国诗人如果用译者的语言进行写作可能写出的作品。”严格说来,大多的翻译都要超越时间的差距,通常所谓翻译只是“写 出外国诗人如果现在或者接近现在用译者的语言进行写作可能写出的作品”。这个所谓“接近”的幅度乃是理解与重述过程中始终发挥作用的因素。


翻译史中有一些译者用原文同时代的语言来翻译,试图克服译语和原文时间上的障碍,结果并不成功,因为译文的读者毕竟是生活在当代。然而使用一定程度的古语,追求旧时风格的倾向在翻译史上倒是屡见不鲜。这样做原因有二,其一是译者为了深入理解原作的意思,理解原作的形式,就免不了要追根溯源,设法找出作者最初的动机;其二是策略上的原因。译者把外来的东西写到本民族语言一文化环境中时,希望为它创造适当条件。拟古的文笔可以造成一种错觉,使人们不觉得它来自异国。杰出的译作可以使两种语言在地理方面的距离转化为人们不易觉察的语言内部在时间方面的距离,从而成功吸收外国作品。

庞德的翻译便是在追求艾略特所说的“半透明状态” 。他将中文原诗中的意象加强,主张用拼凑的方式把不同水平的引喻放在一起以表现更为集中的感情。他善于采用中文作品的形式,善于吸收中国文化的姿色和体裁, 他的独到之处在于模仿和自我演变。



微信公众号

[上一页][1] [2] [3]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翻译学的美学渊源
  • 下一篇:贝尔曼:翻译的“否定分析”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