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翻译学的美学渊源

发布时间: 2018-05-24 08:56:3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翻译理论由于获得了现代语言学、现代美学及符号学等各学科的理论活力而生机勃发,传统翻译理论的遗产是可贵的,但其命题和范畴...



从历史上看,在现代语言学进入翻译的理论领域之前,西方的翻译理论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好景不长,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译论与美学之间即面临“缘尽情疏”之境,以迄于合。公元前的西赛罗(Cicero)以其旷世之辩才要求翻译必须工于词章之美。杰罗姆 (St.Jerome)和德莱登(John Dryden, 1684)等人则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质朴犹如市井之言。泰特勒(A. F.Tytler, 1790)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在结论中将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 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近30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现代翻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翻译理论由于获得了现代语言学、现代美学及符号学等各学科的理论活力而生机勃发。传统翻译理论的遗产是可贵的,但其命题和范畴有限,严格说来,古典翻译理论只是西方古典文艺美学的一部分。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译学与美学之缘,积久而著,二者之间这份情缘因汉语的审美特质 (感性特质),永远不会“缘尽情疏”,端赖我们精心培育和阐发。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都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索或评述,而且主要集中在内容与形式这个美学命题上。

我国的文学评论之与美学阐发互证,渊源已久。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共包括50篇文章,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古典文艺美学的论述。刘勰解剖了从中国上古诗歌到齐梁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例证,评议了我国古代各式文艺体裁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文艺枇评的审美标准。刘勰之后的萧统(501—531)、钟嵘(468? —552)、陈子昂(661—702)以及欧阳修(1007—1072)、王安石(1021—1086)等文学大师所作的文学批评或论述也都离不开词章美学,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和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关系问题。


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也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恰与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纵观我国上千年之翻译论史,评论家执议纷纭,但大抵没有超出直译与意译之争,也就是美学上的内容与形式(或曰“内容真”与“形式美”)的关系问题。

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中,很早就有人提出所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一美学命题。翻译究竟应该恪守原文内容之实,依其义不用饰;还是应该注重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对应,舍其义而用饰? 美与信之间究竟又是什么关系,始终是我国古典译论的基本议题。佛经翻译自始至终存在着“质派”与“文派”之争。质派主张“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华,质而不野”(《高僧传》),要求以质直求真,以朴拙作为译文的美学标准。文派则认为翻译应当“辞旨文雅”,行文要“清丽欣畅”,以径达义旨为原则。这是我国译论直译、意译之争的开端。



微信公众号

[1] [2] [3]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