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兼职信息发布    浏览手机版!    精选9.9元!    人工翻译    英语IT服务 贫困儿童资助 | 留言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理论 > 文学翻译 > 正文

斯坦纳的翻译过程观

发布时间: 2018-05-08 08:45:40   作者:etogether.net   来源: 网络   浏览次数:
摘要: 斯坦纳认为,翻译活动可以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是信任。信任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译者相信待译材料是严肃的作品,言之有物,有翻...



斯坦纳认为,翻译活动可以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是信任。信任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译者相信待译材料是严肃的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这种信任有时也可能有失匆忙和草率,但往往有复杂的认知基础。一切翻译活动都始于信任。一些童谣就不值得翻译,因为作者本身就没有想表达什么深刻的意义。那么译者在动手翻译以前凭什么来断定原文有相当充实的内容,值得翻译呢?这种信任基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经验,另一方面在于理论。人与人之间的相同 之处毕竟大于不同之处。所有的人都有认识事物和作出反应的基本能力,这是泛宗教教义、笛卡尔哲学、人类学的共同结论;而转换生成语法关于深层结构的原理也力图想证明这一点。


第二步是侵入,就是侵占与发掘。海德格尔把理解看作是一种靠近的行动,这在本质上带有掠夺性,故免不了要使用暴力。因为是去“理解彼在的东西”,所以只有侵占之后才能肯定它的真实存在。黑格尔认为,所有的认知都是侵占,所有的命题都是向这个世界发起的进攻。海德格尔也认为理解、认识、阐释都是进攻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模式。理解从词源来看,不仅是领会,而且具有“包围与侵吞”的意义。在语际翻译中,理解就更明显的具有进攻性。哲罗姆曾使用过一个著名的比喻:译者将原文的意义移植到译文,就像抓获俘虏一样。我们要破译密码,解码即是解剖,砸碎外壳,撕裂皮层。一些文章或体裁被反复翻译,以至最后被榨干。


第三步是吸收。翻译不是把内容或形式吸收到一个真空地带。译语的语义场早已存在,而且意义非常丰富。我们对接纳的东西加以不同程度的吸收,这种吸收程度的一个极端是归化,如路德翻译的《圣经》;另一个极端则是异化,即译文自始至终显得生疏次要,如纳博科夫(V. Nabokov)英译的《奥涅金》则是异化的范例。然而,无论“归化”的程度如何,接纳新的东西势必会打乱或重组译语的整个结构。海德格尔说我们就是我们理解的样子。其含义是我们自身的存在受到每一次进攻性侵占的改变。任何一种语言或文化在接纳新东西时,都面临自身被改变甚至被吞噬的危险。尽管所有的解码过程都是侵略性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破坏性的,但在侵占的动机和“吸收”的环境方面仍存在差异。当译语的母体处于迷惘稚嫩的状态时,吸收很难带来译语的繁荣昌盛,只会产生一种模仿的后果而不是健全的回应。在每一种洋泾浜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力图维护本国话语,然而又在政治或经济造成的语言侵略面前出现的无所适从。这种进攻的辩证关系预示我们自身会被消蚀瓦解,有的译者因为翻译而丧失了自己的原创灵感。即使停止翻译也为时已晚,他们“吸入”的异国文章会“梗噎”自己的创作。



微信公众号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 上一篇:诗学、意识形态与翻译
  • 下一篇:翻译策略与方法评论


  • 《译聚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30天内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qiqee.net,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来说两句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