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就是淡化原语的色彩,其中包括各种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体的文化信息、形象比喻、典故等等。毫无疑问,“还原”也是一种克服语言障碍的应变对策,不是一种理想的意义转移手段。在无法逾越的文化或表达法障碍前采取白描法虽则差强人意,似比“硬译”略胜一筹。“淡化”多属以下情况:
(1)比喻形象比喻与目的语无法取得对应或平行转换,只能以白描替代。例如英国的警察巡逻车俗称panda car,译成“熊猫车”就无法理解。汉语的“来龙去脉”,只能淡化为“the whole story”,“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或“the clue to something"。
(2)典故典故往往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很难为非本族语读者所知晓或理解,在上下文中又不宜拖泥带水地解释,只好“淡化”,译其本意。例如“夜郎自大”(vulgar arrogance)、“沉鱼落雁之美”(surpassing beauty)、Panglossian(乐天知命者,典出伏尔泰笔下的人物Dr.Pangloss,此人的特点是乐天知命)。典故还包括很多由文化历史事件产生的词语,如“Waterloo”(惨败),“完璧归赵”(return sth.to sb.in good condition)等等。
(3)幽默、谐谑语幽默语意味深长,翻译时很难译出幽默味来。因为幽默情味往往源于民族习俗或心理意识倾向以及审美情趣。比如汉语的许多歇后语是十分幽默的,如“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unspoken bitterness)。美语中“only-the-facts-ma'am tone”说的是美国广播节目中有个警察在盘问女人时常说“We're only after the facts, ma'am.”此语只能“白描”译为“以一种照章办事的口吻”。
(4)语言文字结构性修辞立意常常是无法转换其特殊情味的。下句中的幽默感产生于词语呼应(kill与victim:“杀→被杀者”相呼应):“When a woman dresses to kill, the victim is apt to be time.”(当女人梳妆打扮的时候,时间就成了她的牺牲品了。)汉语译不出“呼应”来,因而译句索然无味。汉语中有一种回文式对联或短句,顺读、倒念都是一个意思:“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Fog hangs over the mountain and the sky ends in the waters.),译成英语后情味尽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