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在近百年前提出翻译标准“信、达、雅”。以后有不少人提出种种不同的主张与见解。如:
信、达、切
达意、传神、文采
忠实、通顺、美
准确、通顺、易懂
忠实于原作、译文明白晓畅
准确、流畅
信、顺
神似
化境
实际上,除了严复的“雅”(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在实际上行不通外,对其“信、达”一般持肯定态度。各种主张大多不过对“信、 达、雅”予以解释、引申、深化,改变一下说法,侧重有所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简单通俗一点,“准确、通顺”也便可以了。
1.准确:或曰“信”、“忠实”。
既是翻译,便是为了用中文把别人文章中包括的思想、主张、 感情等正确表达出来。假若表达不准确,便篡改了别人的意思;假 若距离甚远,便是严重的歪曲;假若基本不一样,便只能算你自己 的创怍,而不能算翻译了。
翻译中决不能掺杂自己的见解。即使原文中有你不赞成的地 方,也不能随意删改。你可以另外写文章讨论、批判,但译文却不能改。既不能添也不能减,必须一点不差地照译。不仅意思要准,而 且要尽量保持原文的精神、情感、语言特色。
一般文章,倘有些微不准尚无大害。如系政治、外交、理论性文章,有时一字之差,便会造成重大影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天皇一看到就明确表示可以接受。因声 明尚未通过正式途径送到内阁手中,所以铃木首相在7月26号接见记者时说,内阁对声明持“默杀”政策,并暗示将有重大事件发生。
“默杀”意"不加评论”,何还可以解释为“不加理睬”同盟社在 报导中按后者译了,于是美军在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 投下两颗原子弹。两座城市变成废墟,死亡二三十万人。这是一个 词翻译错误造成的可悲后果,岂不令人心惊。由此可见准确的重要性。
2.顺:或曰“达”、“流畅”“明白晓畅”。
译文必须按照中文文法句法、说话习惯,要让人看懂。如果生 硬、晦涩、费解,看起来非常吃力,或干脆让人看不懂,便不会有人 看。你的译文便失去了价值,你的劳动也便成了无效劳动。
书上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昔年,陈立秋侍郎兰彬,出使美国,有随员徐某,夙不解西文。 一日,持西报展览,颇入神,使馆译员见之,讶然曰:“君何时谙识西文乎?”徐曰:“我固不谙。”译员曰:“君既不解西文,阅此奚为?”徐 答曰:“余以为阅西文固不解,阅诸君之翻译文亦不解同一不解, 固不如阅西文之为愈也。”
对看不懂的译文确是绝妙的讽剌。
让人全然看不懂的译文自然不多,但让人半懂不懂,似通非通 的译文却屡见不鲜。
并且,要人看懂只是最起码的要求。好的译文还必须通顺流畅。有人主张:“翻译应该做到使读者忘记他读的是一篇译文。”要 达到这个标准,自然要费一番功夫,伹并非不可能。不妨这样设想, 假若有一个人,比如说,-个美籍华人吧,中英文程度都很高。这个人用英文写了一篇文章,随后又用中文把这篇文章一点不差地写 了一遍。这篇用中文写的文章会像我们的某些译文一样蹩脚吗?我 想肯定是不会的。所以把译文写通顺是完全可能的。
许多时候,译文的准确与通顺又是互相影响的。译文错误往往造成文句不通,译文不通顺又会影响意思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