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翻译理论

搜索 导航
超值满减
文学译品的民族性
2024-01-26 09:39:08    etogether.net    网络    


世界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在翻译艺术中,我们主张保持文学作品的民族性,或者说“民族外衣”(普希金 语)。

文学作品的民族性首先就在于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一个作家可以取材于其它民族的生活,但总是要表现出本民族的心理。取材于本民族生活的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民族心理并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反映。在翻译艺术中,我们主张保持这种民族心理。

例如,中国人不喜欢感情外露,在文学中,就非常讲究含蓄,在诗歌中尤其注重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刘方平《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Giles译为:

Dim twilight throws a deeper shade across the window screen;

Alone within a gilded hall her tear-drops flow unseen.

No sound the lonely court-yard stirs; the spring is all but through;

Around the pear-blooms fade and fall...and no one comes to woo.


译诗最后一后行半句and no one comes to woo不含蓄,不合乎中国人的心理。我们再看Bynner的译文:

With twilight passing her silken window,

She weeps alone in her chamber of gold;

For spring is departing from a desolate garden,

And a drift of pear-petals is closing a door.

Bynner的译文比Giles的译文含蓄多了,但第三行增加“for”一词,仍不及原诗含蓄。


文学作品的民族性还在于生活画面的民族特点。我们主张保持这种生活画面的民族特点,尤其不主张在译文中使用反映译者本民族事物和概念的词汇。

李白《忆东山》:“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Fletcher译为:

To Tung Shan Cave so long I have not been!

How often have its roses filled with bloom!

Its silver clouds all pass away unseen.

Descends Diana there? …… To visit whom?

Diana(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通常译为狄安娜)出现在李白诗中,是不合适的。文学作品的民族性还在于那个民族的传统的文学手法和文学体装。我们主张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保持这种手法和体裁。



[1] [2] [下一页]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

上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下一篇:社科翻译中的“似”

微信公众号搜索“译员”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推送翻译理论和技巧,外语学习及翻译招聘信息。

  相关理论文章






PC版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